大家好,我是带你发现广州大事小事身边事的生活君,今天的头条我要献给陈小春,正确来说是献给“粤语”。
昨晚凌晨一点几,陈小春突然在微博发长文,怒屌一位来了广州5年的湖北妹子。
WHY?
从长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陈小春问这妹子都来广州5年了,为什么一句广东都不会说。
但万万没想到,她很屌地反驳:“大家都讲普通话就好了,像粤语这种比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边缘化了,学它干啥呀?学来有啥用呀!”
咁嚣张的屎忽鬼还真是第一次见!
先不论她的观点,就这种表述,实在太无家教!
不是逼你学,而是你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什么叫“粤语这种比较没文化的方言”?
这跟以前那种“说普通话做文明人”
的宣传标语一样贬低粤语系,
为什么觉得粤语要慢慢消失,
难道就为了迁就其它人本地文化就要靠边站吗?
以下是陈小春长教这位妹子做人的全文
虽然陈小春把一些传言作为自己的观点,例如:
1.粤语是一种已经被联合国承认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它顶多算是“被联合国承认的语言下的一个变体”;联合国的各个分属组织里,以及ISO的国际标准里,也并没有以书面文件方式宣布过粤语是一种“被承认的语言”。
2.粤语从来没有以一票之差被北京话击败过,因为根本就没有“方言投票”这种环节。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粤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要真正了解粤语,就要从我们广东人的由来说起了。
广东古汉语与中原汉语
李唐之后,中原不稳定的环境使得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z、c、s”与“zh、ch、sh”,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
粤语和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也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不同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
土客之争和广东华侨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于是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香港粤语的发展
香港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年。
而后,香港与内地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不再受广州影响。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总结
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
直接点击下列文字,生活君给你更多好文
再过13天,广州要大变了!看完之后,你绝对不想离开广州!
3天以后,广州这些统统免费!不知道的人可就亏大了!
月入的你,有什么资格留在广州!
对不起!广州向全国人民道歉!
这些年,在广州永远消失的样东西…你知道几样?
来源:广州生活君编辑整理
法律顾问: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汪旭东律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