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记者连线江门支援湖北医疗队员ldqu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1-10-1

17日上午,

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入医院此前,江门第一、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院和

医院开展工作。

几日来,各医疗队工作情况如何?队员们又记录了哪些工作体验和心得?请看本台最新报道

↓↓↓↓

第三批4名护士进驻病区,

6个小时没吃没喝

17日,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4名护士进入病房工作。当天下午5点左右,从医院病房回到酒店,她们接受了本台记者的电话采访。

17日上午8点,穿好防护服的4名护士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为了减少防护服的损耗,护士们坚持在前线6个小时没吃没喝。颜晓雁是其中一名,当天她负责护理的是一名55岁的重症患者,谈到患者的情况,她数次哽咽。

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医院护士颜晓雁:“患者身上布满了管子和抢救仪器。我说,叔,你要加油,很快就可以脱掉呼吸机了,慢慢会好起来的。他看着我,眨了几下眼睛,眼睛都红了,慢慢就有眼泪流出来。医生每5到10分钟,就会去看下他。看到整个过程内心感动,希望他医院。”

当天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还有护师周喜。医院的护士负责护理一位60多岁的重症患者,由于病人是昏迷状态,病情较重,周喜的工作任务就更重了。

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医院护师周喜:“我们负责他的一些生活护理,比如大小便护理、口腔护理,还要帮他擦身、按摩皮肤、拍背等等。工作期间要保持管子的通畅,密切   

记者17日从江门市卫健局获悉,目前每批医疗队都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前线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江门赴湖北支援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共4名党员。据了解,2月11日,临时党支部在武汉市西湖区金银路国际酒店召开第一次会议。

江门赴湖北支援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身穿防护衣召开第一次会议。

会议对支委成员进行了分工,秦世英任宣传委员,黄绍琼任组织委员,临时党支部书记廖国宁在会上组织学习了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成员会议精神,并要求全体党员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及时掌握队员思想状况,迎难而上战斗在防控一线。各位支委和党员在会议中纷纷表示要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示范作用,在医疗队中带头引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廖国宁还发出了“党团共建,抗疫必胜”的号召,鼓舞士气,要求大家充分展现“走在前、作表率”的风向标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真正使每名党员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2月11日晚,第二批江门医疗队飞赴武汉,2月12日驱车赶赴荆州,作为队长的刘凌云发挥“头雁”作用,和队员们顾不上吃点热饭,就搬运、清点、分发部分到达的物资,大家互相协助,忙而不乱。

稍事休息后,当日上午进行了新冠肺炎知识、个人防护要求、消毒隔离知识等培训和防护服穿脱再练习,下午与梅州、云浮一起挥师到公安县。由于是三地携手作战,2月12日晚召开会议并成立了联合临时党支部,下设江门、梅州、云浮三个党小组,刘凌云任三地医疗队在公安县的队长和联合临时党支部书记。2月15日,联合临时党支部再次召开支部会议,部署任务,同心抗疫。

江门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战“疫”日记

一封特殊时期的来信:

谢谢您,那剪去半把乌黑头发的温柔

2月18日武汉2-12℃

记录:张惠敏

江门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凯旋医疗队队员、

鹤山市妇幼保健院护师

向上滑动阅览

来到武汉已经一周了,医疗队的队友们医院的工作中,工作强度虽大,但大家都能全力以赴,认真而又细致地照顾病人。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家乡江门的来信,在这个特殊时期,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能收到来信,内心还是有些惊喜的。

  

这封信是我的表姐夫的同事许可写给我的,他是在鹤山工作的湖北人,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能读出他对家乡湖北的关心以及对江门这座城市的感情。信中,他道出了对家乡湖北的担忧,也表达了对所有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我切身感受到了信中传递出的这份“温暖”,所以以日记的形式将其转录,也献给更多的医护人员,希望能给大家以更大的精神动力。

  敬爱的惠敏姐:

  展信佳!

  我是湖北人,住在您的家乡江门鹤山。您不认识我,但是,今天,您和我的家人们在一起。谢谢您前往我的家乡支援!

  我不认识您,但我“见”过您。2月9日,正月十六,“年”过完了,揪心的疫情还没有结束。江门市派出了第一批15位援鄂医护人员,您随同事一起北上支援。我的朋友圈被送别的图片“刷屏”了。在湖北的母亲第一时间转发了新闻给我,心疼地说了一句——“他们衣服穿(得)薄了,湖北冷啊。”

  离别的每一个人戴着口罩,用“V”字手形比出胜利、用眼尾上扬表达自信的笑容,人们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的横幅前怀抱鲜花拍照,在党旗面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在送别的车前和亲人拥抱洒泪。

  一周过去,我又在媒体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您是第一位进入“医院”的江门籍医护人员。原来这么巧,三年前我参加工作,到岗的第一个部门综合部的同事黄柏尧黄叔,竟是您表姐的爱人。我看到了您在武汉工作的照片,看到镜中您的背影,挽起的发髻下,半块头皮的头发已经被剃光,而瓷白的洗手盆里躺着半把乌黑的头发。他们说这是您入舱前的准备。在医院外,您全副武装,背对镜头,高举右手比出胜利的姿势,雪白的防护服背面写着您的名字——“广东江门、惠敏”。两个背影构成的图片让躺在床上的我一时泪流如注。

  2月14日,凌晨1点,我在广东江门安睡的时候,父母在湖北黄冈安睡的时候,您和两位广东的医护人员进入了“医院”武汉客厅。“共有六条橡皮筋勒住脑袋……呼吸开始变得困难……开始觉得胸闷、气短……护目镜、橡皮筋留下深深的印痕”。这是我从新闻里看到的每一个细节,这个夜晚,40余名病人在您和同事的照看下,安然度过了又一个和病魔抗争的夜晚。

  这是您值守的第一个夜晚。您形容它“像是职业生涯第一次上夜班”。我才知道,在当下的湖北,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医护人员,都怀着第一次上战场的忐忑心情,我才感受到,这40多名素不相识的湖北人民,在您心中有着这么沉重的分量。

  武汉80公里外的黄冈是我的故乡,27天了,我总在想,在这个寒冷的时节,回家的本该是我。1月20日,我退掉了高铁票,劝住父母留守家里。“疫区”二字好似千斤重,但我们别无他法。次日一早,医院为父亲买了常备药物和口罩,另一位好朋友又骑着摩托车给我送来了仅剩的5个N95口罩,我打包好一起寄回了家。那是我最后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

  今天,看到您的照片,我还是想着,作为年轻人,此刻照顾家中乡亲的人,应该是我。路上都是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普通党员和志愿者,刺骨的冬天,城市局部失灵了,他们用一个个单薄的身影维持着城市的运转。父母所在小区被封闭起来,居民不能外出采购,一个工作人员要代替户家庭采购数天的生活物资。“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着”,而我却在公里外,在四季如春的广东,被同事一家人照顾着,吃饱、穿暖、有伴,我甚至不知道是哪一双陌生的手递来父母在家的一袋肉、一盒鸡蛋、一篮菜,我心觉有愧。

  病毒是最无情的,因为它以人性的优点而非弱点为温床。第一个感染的往往是看护者,当病人的丈夫、女儿照顾她的时候,“当我们互相展现爱、善良和感情的时候”,病毒便会传播。因此,在疫情肆虐的时候,相爱的人们不得不分开,要将亲人生命的责任和重量交予陌生人。而医护人员充当着这样最危险而又最温情的角色,除了专业技能和职业训练外,还需要超人的勇气、毅力、仁慈。有时候,医院门口的动态,我看到,一辆又一辆的红色卡车,三五个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跳上车,搬运一箱箱物资给车边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很久都没有好好休息了。那些火红的大卡车,也是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开进了湖北。就是这一张张陌生的蒙住口罩的脸,给了父母,还有远方的我信心和力量。正是有着您和像您一样的人,不远千里奔赴而来,伸出一双双紧握的手,我们才能怀着希望期待明天。

  父亲早上说,今天湖北下雪了。今天您冷吗,湖北菜还吃得习惯吗,武汉话有些难懂吧?湖北的冬天,树上的叶子都飘落得七七八八,而在广东,窗外一棵棵树仍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和北,一面杨柳依依,一面雨雪霏霏,是你我家乡两地的差异。截至今日,全国派出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共计名,将近武汉市确诊的名病例。也是在今天,我们确切知道医护人员染病、6名牺牲。黑色的数字在攀升,却没有阻止任何勇敢者的脚步,这场战斗还在继续。您和同事还奋战在一线,测温、送药、巡视,这是病人的一天,却是你们的一天天。前方的您们辛苦了。

  我们都在等着数字静止的那一天。

  等到那一天,街头一定充满了拥抱的人们。等到那一天,您终于可以回家了,于是我也可以回家了。那一次,我们将再次反向而行,向着家的方向,您脱掉沉重的医护服,摘掉口罩,和其他万名医护人员、万名病人还有成千上万和家人分别的人们一起,和我一起,还给家人——那个欠了太久的拥抱。

  古往今来歌颂医护人员的诗篇乐章太多太多,而今天,为了您偷偷擦掉眼泪、微笑和家人告别的样子,为了您毅然减掉的半把秀发,为了您一低头望向病人的关切和温柔,为了您今后的日日夜夜,为了您作为女性、作为“南网人”家属而作出的榜样,我的内心涌起了太多温暖和感激。

  我是一个湖北人,我的家乡今天下雪了。常言道,锦上添花常常有,最难应是雪中送炭。即使病毒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为温床,能让我们人类这样渺小的生物抵抗命运无情和人世无常,赢得一场又一场殊死战役的,其实,也正是一个又一个奋不顾身的医护工作者,对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展现出的无私的关心、照顾和爱。

  感谢您!祝愿您、向仪姐和同行支援湖北的好人们平安!凯旋!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广东电网江门鹤山供电局许可

年2月15日

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家书”,简短而有力量

2月17日武汉-3-12℃

记录:廖国宁

江门首批支援湖北凯旋医疗队队员、

鹤山市桃源镇卫生院主治医师

向上滑动阅览

父亲,请您放心!

自从来武汉后,置顶的   

上夜班不久,有一位患者绕过护士直接去了医生办公室,等到她回到自己的床位时,我上前询问患者情况,得知:她觉得自己吃的挺多,却总有饥饿感,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所以一直睡不着觉。看着患者不停揉搓的双手,我感觉到了她的焦虑,但她似乎有些“自闭”,并不喜欢与医生交谈,更多时候选择沉默。

顺着她的情绪,我告诉她以下几点:首先,医院收治的患者都是轻症患者,治愈出院只是时间问题;其次,糖尿病是慢性病,并不会影响她目前的状态。可以等新冠肺炎治愈后,医院进行糖耐量试验诊断,就算确诊为糖尿病也不用怕,还可以用药物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第三,如果觉得饥饿可以进食进行缓解,如果有任何的不适,这里24小时有医生护士值班,可以随时呼叫我们;第四,如果睡不着觉可以通过听音乐、看手机放松心情,也可以适量的借助安眠药物,尽量保证充足的休息,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经过这样的一番解释后,这名患者下半夜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16日早上询问该患者情况时,她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哭着告诉我:她是一位提前退休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家里所有的亲人都已经被隔离,甚至没有人能够给她送一件换洗的衣服来,而家中还有一位卧床的老母亲需要人照顾……等我听完这些,患者的情绪也稳定了,没有继续哭诉。我除了告诉她新冠肺炎目前的治疗情况外,再次鼓励她,坚强起来。因为家人的需要,所以她更应该放松自己,让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快快康复。

  

后来,这名患者客气的道谢,而我也将这位患者的心理情况作为特殊情况,交班给了接班的队友,我们将持续   

想起这座原本喧闹非凡、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不禁感慨万千,心中掠过淡淡的忧伤。

内心不由得燃起一个念想:希望在全国一盘棋的“抗疫”战略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举国同心,共克时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原这城市的繁华和绚丽。

  

天佑中华,愿一切安好。

  

武汉,你迷人的夜,总有一天我要与你亲密拥抱!

有部分医生一个班下来,

脖子都僵硬了

2月17日武汉-3-12℃

记录:吴靖升

江门首批支援湖北凯旋医疗队队员、

医院主治中医师

向上滑动阅览

当我今天(17日)凌晨2点入舱的时候,病人们大部分都已经安睡了。有位患者问我们能不能早点为她做核酸检测,她想早点出院。在聊天中,她道出了自己急于出院的原由,因为她想为好朋友捐献治愈者血清。

  

还有部分病人有慢性病,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他们平时要长期吃药,但舱内只有部分药物,我们只能先给他用现有的药物去替代,然后再上报主管部门,希望能增加药物。

这两天天气降温了,武汉的夜晚特别湿冷。舱里面有电暖炉可以取暖,但是脱掉防护服后,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手是冰凉的。之后我们要经过一段没有遮挡的路,穿着两件薄薄的保暖内衣冲过去,这个过程感觉十分冷。

  

我入舱的另一个感受就是,戴着护目镜视野比较窄,也不敢太大力转动脖子。因为脖子扭动多,头部和面部的防护就会松动,容易暴露面部的皮肤。所以有部分医生说,一个班下来,脖子很僵硬。之前白天班比较忙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今后还得注意这方面的防护。

第一次进舱,虽然缺氧但工作井井有条

2月16日武汉小雨-3-12℃

记录:区燕红

江门首批支援湖北凯旋医疗队队员、

医院护理科主管护师

向上滑动阅览

2月16日晚上7点,我终于入舱工作了,我值班的地方位于东方湖医院,医院一路之隔,医院治疗的都是重症患者。上班前,我面部特意做好了防护,贴了水胶体,因为听到其他护士说,口罩压到面部时间久了会有疼痛感。穿好防护设备后,我看到有些护士在护目镜内涂抹沐浴露,说这样不容易起雾,我也学她们这样做了。

  

第一次进舱工作,感觉舱里面有点像迷宫,帐篷与帐篷之间只留出了一条条很窄的路。好在今天与我一起上班的都是来自江门的同仁,分别是来自医院的赵照祥护师和鹤山市沙坪街道卫生院的谢海燕护士,他们向我大致介绍了舱内的布置情况。

  

进舱后,我看到舱内有好多病人,里面的病人都能自由活动,有跳广场舞的,有坐着看电视的,还有的坐在病床上聊天。见到我们进来,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

  

首先是做好交接班,重点是把上一班的重点病人病情及未完成的工作梳理一遍。由于我是第一次进舱工作,舱空间太大,一时未反应过来,也不知道病床的具体位置,所以发药时特别小心,发药的过程就显得有点慢。

  

我发现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何时给予核酸检测?”我知道,这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叫他们耐心等待。

  

“不用担心,很快就会轮到的。”我极力地做好安慰工作。上班一个小时后,我头开始有点痛,不敢快步走路,我知道应该是缺氧了,只能慢慢适应。耳朵挂口罩的地方我没做好防护,也开始痛了,整个头都不舒服。两个小时后才逐渐适应舱内的工作。

  

过了不久,福建队的护士叫我过去学习电脑操作系统,这个系统简单易学,不一会我就掌握了。

  

每个病人都有一张护理记录,只写生命体征,护士要签名。医院,工作也很简单。我负责分管45个病人,两个区的护士一起干活,工作量不是很多,但我们也没有空闲时间做别的事情。

  

由于经常快步走路,我缺氧非常严重。2月17日凌晨1点,终于等到下班,真有些饥寒交迫的感觉。我们脱防护设备时,要用酒精对手部做多次消毒,手感受到刺骨的冷。当我把所有防护衣都脱掉走出大厅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那时的手也变得麻木了。

  

坐上公交车回酒店,回来后我还要再看几遍工作指引流程,怕自己忘记了。把衣服消毒好,洗完澡已是凌晨三点了。

  

晚安吧,愿每个人都有一个好梦。

赴湖北抗击疫情前后,我三次剪短头发

2月15-16日石首-3-10℃

记录:李小玉

江门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医院护士

向上滑动阅览

2月15日早上的荆州,天空飘着雨,夹着小雪,大地一片白茫茫。医疗队为每位队员都发了一件棉衣,顿时觉得好温暖,穿在身上感觉一点都不冷。

下午3点钟,我们医疗队启程前往荆州石首市。一路上,我们除了收到寓意平安的爱心福袋外,在进入石首市时还见到两边执勤民警向我们列队敬礼。下午6点,我们医院附近的酒店。石首市委书记、市长在场迎接我们,大家明显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重视。

医院被石首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指医院,因此我们医疗队将战斗在这个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昨天,我们参加了由湖北省的医疗专家和广东援鄂医疗队专家作技术操作示范和理论指导的集中培训;今天,队员们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一起练习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并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防护服的穿着与解除是医护人员应对疫情的关键环节,但每个地方的医疗设施都不一样。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练习、反复研究,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既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也能照顾更多的病人。

2月16日中午,石首市还安排理发师为队员们剪发。剪短头发,除了方便打理,更多的是为了降低我们上岗后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作为一名女队员,这是我赴湖北抗击疫情前后几天的第三次剪头发了。第一次是出发前在恩平的理发店剪的,第二次是抵达石首的第一晚在酒店里让队友帮忙剪的。

虽然工作地点、仪容装束都改变了,但我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践行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绝不改变。

听到我们的加油打气声,老人流泪了!

2月17日石首3-13℃

记录:颜晓雁

江门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医院护士

向上滑动阅览

2月17日,来到湖北后第一天上班。为了有足够的能量度过一天,天还没亮,我早早起床去食堂吃了个丰盛的早餐,然后与队友们走路出发去上班。天气虽寒,但我们士气高涨!石首市把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都医院重点救治,这里将是我们江门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下来奋战的地方。

7点30分,我到达科室,几个队友彼此协助、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穿上防护装备,迅速展现出培训过后的本领。穿好防护装备后,医院观察员帮我们进行检查,把所有的空隙都用胶纸封好。

8点钟,我们准时进入病房,组长分配任务后,我和一名来自潮州的年仅23岁的护士一起管理一个危重病人。一进病房,发现房内是一个烦躁不安、满身插满管子和抢救仪器的老人,这名患者的体重估计是我的三倍。

我马上与上夜班的队友交接,她们穿着严密,天气这么冷,熬一个晚上真的不容易,得让她们早点回去休息。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后,我就去查对病人今天有哪些治疗,病情如何,正在用着哪些特殊药物,应该注意观察的重点是什么,饮食情况如何等等。

从病人的曈孔到脚底,我都仔细检查了一遍。这个病人太重了,还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我每次和队友都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为他翻身拍背,整理体位。

接下来要给病人输液,整理身上的各种管道,吸痰,更换气管插管的固定带,喂肠内营养液,做基础护理,记出入量,执行新开的医嘱,写记录等。医生过来查房时,对我说,这个病人情况好转了,护理得好可以提早拔管,撤呼吸机,这给我们团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每隔5到10分钟,就有护理人员过来看一次病人,每个过来的人都对他说加油。每次听到我们的加油打气声,这位老人的眼圈就会变红,他流泪了!

9点30分,暂时忙完一轮后,老人也安静地睡着了。看着他苍白的脸,我心痛了,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护理他,让他早日康复。

突然间,本已睡着的他又烦躁起来,生命体征也跟着异常,我马上过去查看,发现他眼皮有点发红,打开被子一看,老人满身通红,全身起皮疹。我立刻通知医生,并给病人擦浴。经过治疗和护理,他身上的红疹逐渐消退,人也平静了下来。等到我下班的时侯,他身上的红疹基本消退了。

看到接班队友的身影,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已经到了换班时间。这时的我又渴又饿,又热又闷,鼻子、耳朵都隐隐作痛。

在重症监护室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我会坚持到底,病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尽力给予。

晚上还要将病人搬到新病房呢,又是一场硬仗。石首别怕,我们来了,与你们并肩战斗!

过世妻子的身份证陪伴在老伯的左右

2月17日石首3-13℃

记录:周喜

江门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医院护士

向上滑动阅览

7:00起床,7:20医院,7:30开始穿防护服,8:00准时交接班……第一次来到医院上班,一切竟然平常得像在台山一样。

原以为两层口罩会让我透不过气,或者密封的防护装备会令我缺氧和低血糖,但我发现只要放缓语速、调低音调,也能很快适应。我原来设想上班的时候要尽量伸长手臂,离感染病人远一些,或者帮他们擦拭身体时稍稍侧过脸去,降低自己感染的风险。但当我走进病房开始工作时,我已经忘记了这是一个充满病毒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普通的ICU——有病人需要我照顾,有仪器需要我监测,尽管临时ICU的医疗设备算不上先进。

在中午2点下班之前,医院一共有7位重症患者,每位重症患者都有一位护士进行一对一的照顾。我负责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伯伯。上一班的护士告诉我,老伯伯前几天还在病房里散步、喝茶,但这两天情况突然恶化,陷入昏迷。他吃不了东西,说不了话,也不一定能感觉到我在帮他擦去因为发烧而留下的汗渍。

我想跟他聊聊天,说不定可以刺激他在某一刻醒来。为了寻找更多有关他的信息,我拉开了床头的抽屉,发现里面放着两张身份证。我跑去问别的护士,她告诉我,伯伯的太太在几天前去世了,那是她太太的身份证。

他是否知道太太已经被新冠肺炎带走了?他的其他家人情况还好吗?我好想跟他聊聊天,但得到的却是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我只能反复在他耳边说:“伯伯你知道吗,现在全国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护士都来湖北了,我们都在帮你,你要加油哦!”希望他真的能听到吧。

那张身份证的主人不是一个数字,她是奶奶、妈妈和妻子。

今天下班时,伯伯还没有好转,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他却会跌到80%以下。我能做的,就是配合医生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给予他更细致的照顾。最后,我祝他身体健康。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8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