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是今年的一句流行语。
这句话似乎可以形容当下的中山。
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是早期广东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之一,GDP曾多年位居广东第五城,仅次于广深佛莞。
但从年起,中山GDP首次被惠州超过,年之后又接连被珠海、江门、茂名、湛江等城市超越,年中山GDP只排到全省第十名,相较于巅峰期下降5位。
中山如何破局?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将给中山带来绝佳机会。
大家知道,深中通道预计明年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南珠中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段),有了这两大超级工程,中山与广深两位大哥的联系度将显著提升,从而带来产业升级的机遇。
与此同时,中山作为制造业底蕴深厚的城市,其价值也将被重估。
01
过去十年,中山怎么了?
先后被惠州、珠海等城市超过,中山到底怎么了?
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中山此前的产业转型升级较慢,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传统产业增速放缓;
其二,中山此前较为依赖房地产,工业开发投资相对较低,而且中山的城市面积只有平方千米,甚至比深圳还略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山引进一些大型产业项目,大项目对GDP带动不言而喻;
图源:搜狐城市
其三,交通上的阻碍,中山虽为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但此前没有跨海通道,很难像东莞、佛山、惠州那样直接享受广深港三大一线城市的外溢。
02
考察中山观感
“工改”成为眼下当务之急
随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近期全线贯通,笔者近日去到中山考察,有一些感受印象很深。
首先是他们对深中通道寄予厚望,感觉中山全市都在为这条跨海大桥的开通做最后准备。中山正在学习深圳的精气神,服务意识和营商环境向深圳看齐。
深中通道。南方+叶志文拍摄
中山人的另一个焦点是“工改”,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改造低效工业园区、推动集约化发展,以此腾挪出新的产业空间。
大家知道,中山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很高,接近40%,其土地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比深圳还略小,因此对“工改”的决心非常坚定。
中山早就提出,要坚持制造业立市,发展制造业最大问题还是空间,因此“工改”是当务之急。
第三个感受是,中山的产业底子仍在,甚至有多个行业隐形冠军。
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如洁柔、榄菊、华帝厨卫、厨邦、完美、奥马冰箱、曼秀雷敦等等都来自中山。看头部企业的话,海上风电领域的龙头企业明阳智能,就来自中山,还有康方生物,是中国原创抗体新药研发的先行者,亦是新时代中国药物创新的代表企业之一。
可见,即使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亦能看到中山企业的身影。
无论是对深中通道、南珠中城际这些外部机遇的把握,还是对内的产业“工改”,可以看到中山正在乘风破浪,回归制造业强市。
数据已经开始显现了。
今年前三季度,中山GDP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省的4.5%、位列珠三角第二,主要原因就是由工业增长拉动的。
前三季度,中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
03
广深两位大哥同时“拉拢”中山
中山迎来史诗级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出台后,珠江西岸最大的一个看点就是,广州、深圳两位大哥同时“倒追”中山。
有人说,深中通道给中山送来了“深圳”,南珠中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线)给中山送来了“广州”,这两个价值连城的超级工程连接珠江西岸,两位大哥“拉拢”中山的意味不可谓不明显。
先来看看近期全线贯通的深中通道:
据媒体报道,近日(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已实现全线贯通,进入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计划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
这座从年12月开建的跨海大桥,历经7年多时间,终于让深圳和中山即将要“牵手”了。
图片来自广州南沙发布
据悉,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项目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公里/小时,项目东起宝安区的机场互通立交,通过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东接机荷高速公路,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终点位于横门互通立交。
深中通道开通之后,从中山到深圳,将从目前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
此外,深中通道开通以后,还将同步开通两市的跨市公交,目前配置的班次是按照每天人次的客流情况来配置,未来希望客流能够逐步提升至每天万人次。
因为有了深中通道这个桥梁,深圳和中山还搞了一个“深中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约66平方公里,深中两地联合招商,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格局。
所以大家看见了,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深中通道除了助推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对深圳来说也有不凡的意义。
想当初,港珠澳大桥“双Y变单Y”,一度让深圳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而今深中通道对深圳的意义,不言而喻。
有人说,如果没有深中通道,深圳可能会“困”在珠江东岸,因为它的土地资源实在太紧缺了,而有了这个通道,瞬间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年前海扩容之后,整个宝安滨海区域全部升级为“大前海”,深圳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彻底转移到伶仃洋东岸。
大前海已经是深圳西部拓展的“尽头”,向北是开发强度颇高的东莞,向西则是浩瀚的伶仃洋。
腹地在哪里?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商务区,大前海怎么可以没有腹地?
所以,对眺望珠江西岸已久的深圳来说,深中通道的建成,确实有一种“突围成功”的意味,腹地找到了。
再来看看另一个超级工程——南珠中城际:
据南方+报道,今年3月30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项目工程(下称“南珠中城际”),在中山段香山站和广州段十涌站选址,同步举行动工仪式,标志着珠江西岸将再添一条城际铁路。
图源:金羊网
据了解,南珠中城际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运营,线路起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站(既有),止于中山市兴中站,线路设计时速公里。建成后,从广州珠江新城到中山岐江新城仅需约45分钟。
中山与广州市中心45分钟互达,这无疑是一个巨大利好。
据报道,“南珠中城际”中山段有28.5公里,从南沙南下至中山翠亨新区,再向西延伸至中山市中心,预计年12月建成通车。
为便利中山市民出行,南珠中城际计划开设市内通勤专列、实施“公交化”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南珠中城际连通了广州的南沙区及中山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湾区西岸重要产业平台。
04
中山可以瞄准哪些新赛道?
先来看看中山现有的优势产业。
目前,中山培育发展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白色家电、灯饰照明、板式家具、纺织服装等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经济。
图源:中山发布
镇域经济方面,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南头家电、大涌红木等闻名海内外。
值得一说的还有,中山在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氢能三大领域都已建立良好的产业基础与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全球海上风电领军企业明阳智能总部就在中山。
生物医药与健康是中山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了康方生物、联邦制药、中智药业、诺华山德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总的来看,中山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广东四小虎”,其产业根基是十分扎实的。
随着大湾区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山除了继续做强本土优势产业,还可以根据深圳、广州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布局。
像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全国最发达,培育出华为、中兴通讯、康佳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中山恰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未来中山如何在这个产业方面对接深圳,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深圳有比亚迪,广州有广汽埃安、小鹏,这些都是销量靠前的新能源车企,因此大湾区在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上具备较强优势,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这个产业,大湾区是弱于长三角的,因此这个产业也是中山可以考虑的方向。
当前,跨境电商处于蓝海赛道,广州、深圳在这个产业上齐头并进,总体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最近一个热门新闻是跨境电商巨头——希音被爆将在美国上市,背后就离不开广州产业链的厚积薄发,中山目前也在发展跨境电商,可以向广深两位大哥看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ls/1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