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街坊们可能留意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媒体上,集中出现了江门的报道,报道的对象,则是于8月25日举行的“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
此次展览,地点位于“天子脚下”的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主题为“金山伯的荣耀”。近日,受访的相人员讲述了他们赴京“赶考”的经历和故事。
盛况:
二十多家媒体报道侨汇进京设展
一位老人,神情专注,盯着前方的展板……年8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02版(要闻版)出现了这样唯一的一幅照片,配文写到:“8月25日,在北京中国钱币博物馆,参观者在观看广东江门五邑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寄给亲人的家书和侨汇……”
无论是版面的规模,还是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图中老人的神情,都足以让这篇报道成为当日《人民日报》的一大亮点。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拒不完全统计,有二十多家媒体对这件展览进行了报道。”市华博馆展览部副主任蔡晓敏告诉记者,除了省内市内媒体外,还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北京日报》10月9日以《侨汇万里寄乡愁》为题发了一个整版报道本次展览的相关内容。
对此宣传盛况,文博人用“空前”加以形容。不仅如此,文博系统的业内人士、五邑同乡会的乡亲、参观者也纷纷表示肯定,中国钱币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王纪洁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圆满!江门文博人的热情、认真、负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侨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黄军军、中国进出口银行首任行长雷祖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会长胡柏梧、北京五邑海外联谊会会长蔡华进等在京乡亲和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党委书记张威(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等业内专家或写信或发短信或打电话或通过身边工作人员转告:祝贺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
终极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侨都
对此展览,刘利元形象地比喻为赴京赶考,“如果说今年5月18日我们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举行的江门海丝申遗展览是乡试的话,那么,我们这次赴京展览就是会试。”
实际上,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江门文博人都是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突破?刘利元说,华博馆本身就有出外“见世面”的想法,恰逢市委市政委提出了打造好“一个馆”,即华博馆的设想,所以,展览“走出去”被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其核心目的是带动江门的城市形象“走”出去,通俗地讲,是为了向外界阐述三个问题:“江门在哪里?”、“江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江门人、江门华侨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实际上也是在外乡亲特别是在京乡亲们的期盼。”刘利元说,不少在京乡亲曾向他反映,很多人知道开平碉楼、巴金的《鸟的天堂》,却不知道它们都在江门。
“黑河博物馆的馆长告诉我,‘看了展览,听了你的讲解,我才知道江门在哪里’。”蔡晓敏告诉记者,展览现场出现的这一幕,令她倍感知足,“我感觉自己为宣传江门尽了一份力。”
亮点:
“展览+社教活动双双走出去”的办展模式使侨批“动”起来
“我们之前是去省城考举人,这次是去北京考进士,要求无疑更高,我为了不给工作人员增加太多压力,所以对他们说‘这个展览只要搞了就算成功了。”在刘利元看来,进京办展览对江门文博人来说是极大突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大家敢于亮剑,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展览竟带来了这么多的意外之喜。那么,江门文博人是如何征服“嘴刁眼刁”的京城观众呢?
据蔡晓敏介绍,以往的展览,主要以图片为主,而这次展出,不仅拿出了余幅历史及文物图片外,还拿出了近百件侨汇文物,作为拳头产品,侨汇文物既是馆藏特色文物之一,也是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侨批是纸质文物,单一呆板,且单薄、泛黄,与青铜器、瓷器等相去甚远。为了使其“动”起来,华博馆采取了“展览+社教活动双双走出去”的办展模式。其中,社教互动游戏名为“中国侨都邑邑生辉”,通过创意动漫元素、图片及文字素材寻找“江门,您不知道的人与事”,让观众玩家观看展览之余,深深感受江门五邑的人文魅力与侨乡精神。不仅如此,市博物馆首创萌娃动漫代言人“华哥”与“侨妹”首次亮相北京。
“社教活动增强与观众的现场体验,是一次非常有益、有效的探索。”王纪洁评价说。
故事:
忙于布展连近在迟尺的天安门广场也没时间去逛
刘利元还总结说,本次活动的成功还应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展览的主题和抗战胜利70周年高度契合;所谓“地利”,是指展馆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南侧,人流量极大;所谓“人和”,自然是各方齐心协力,江门市政府驻京联络处、北京五邑海外联谊会与在京乡亲及曾经在江门任职、曾到江门考察的领导和朋友积极奔走,多方帮助联系,开展时一大批元老级的乡亲们“撑场”。
“中国钱币博物馆也帮了大忙。”黄志强讲到,自始至终,这个央行直属的博物馆非常热情,它与华博馆速成“良缘”后,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使展期由开始确定的11月初、9月份,改为了华博馆心仪的8月25日,令他深为感动,“感觉他们非常照顾基层。”
打铁还需自身硬,江门文博人的拼劲更是关键。据黄志强介绍,为了筹备好这次展览,主题的确定、文物的选择,乃至人员的安排、解说词的拟定都是反复讨论,不断调整,至少准备了半年时间。
“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硬是在京城掀起了风浪。”在刘利元、黄志强眼中,工作人员非常“可爱”:为了省钱省时间,他们经常到庆丰包子铺吃“主席套餐”;布展前,业务部主任高东辉数次奔忙;布展时,刚进单位的敖景文第一次到北京,首都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按照领导安排他一家一家跑上门送请柬邀请中央媒体,布展时天安门广场就在眼前,阅兵仪式正在筹备中,他几次想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照个相,可是因为工作忙都没能成行;开展时,蔡晓敏动情讲解,当她讲到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时,很多观众的眼睛湿润了,当场落泪。
“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观众入脑、入心、入灵魂。”在蔡晓敏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带着感情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江门文博人的表现也被王纪洁看在眼里,在她看来,他们充分展现了爱岗敬业的态度,以及扎实的专业积累,不然,很难将一个小题材做得如此完美;同时,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在互动项目、宣传片、特色礼品等体现得较为明显。
计划:
展览后年走进中国博物馆的最高殿堂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在现场进行指导,并高度肯定我市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在宣传和推广华侨文化中所得的成绩,建议我市加强对华侨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华侨史类展览水平,积极参评博物馆行业展览评比,争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黄志强告诉记者,打造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华博馆近年来的梦想,但难度很大:一级馆只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3%,如果说从三级馆上升到二级馆,只需要付出十分的话,那么,由二级上升到一级馆,起码要付出三十分。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迎难而上。”黄志强认为,这次展览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一些基础:首先,按照一级馆的创建要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在全国或全世界有影响的临展或专题展览,这次展览填补了此前的空白;同时,此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华博馆,通过这次展览,强化了其影响力;还锻炼了队伍,增添了文博人的信心。
此外,刘利元还讲到,通过此次展览,结交了朋友,充实了人脉,为我市申报国际华侨文化交流示范基地,以及白沙祠、新会学宫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打下了基础。
屈指数来,华博馆已“年过三旬”,本次展览,既是对三十而立的有效诠释,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陈白沙先生三次赴京赶考,我们也打算三次赴京赶考。”刘利元说,明年,江门华博馆还将计划走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或首都博物馆,后年他们还将计划走进中国博物馆的最高殿堂——国家博物馆。江门华博馆已经与有关单位达成意向,具体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实际上,这也是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等一大批在京乡亲们的期盼,她说:“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的展览进到北京,让更多人知道广东江门,知道中国侨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ms/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