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圭峰茅草扎成一支茅龙笔,流传500年;一纸茅龙书法“独树一帜”,“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然而,流传了500年的茅龙笔生产工艺只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 外海面制作工艺、古劳偏身咏春拳、大鳌咸水歌……诸多耐人寻味的民间绝技、传播海内外的武术文化、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像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五邑乡间,期待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她们是五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都了解吗?请听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1.新会大鳌咸水歌
咸水歌是新会沙田地区喜闻乐见的民歌,又称沙田民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期,先民从中原经南雄珠玑巷南迁,使珠三角洲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沙田民歌也同时得到完善和丰富,故此,沙田民歌估计已有千年历史。到了明清时期,它才成为珠江水乡最有群众基础的说唱形式,从偏僻的河湾唱到珠江出海口,从边远的小镇唱到繁华的都市,咸水歌源远流长。 咸水歌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木鱼歌、龙舟歌等,统称为咸水歌。它是沙田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珠江三角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是岭南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国民歌的瑰宝。
2.开平民歌 开平民歌是开平地区民间口头声韵文学中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种文学形式。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至20世纪初,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形式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喃呒(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在民间广为传唱。新中国建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民歌作品,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3.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以四川耍龙灯作为参考,发挥本地“游龙”形象壮大的优势和四川彩龙玲珑灵活之所常,龙身内点燃防风、防滴的特质蜡烛,舞起来烛光闪耀,上下翻滚,栩栩如生。纱龙全长50多米,龙头、尾外,龙身分为24节,用26人来舞,另外一人舞龙珠,两人舞鲤鱼,四人打敲击乐,其他人员舞蜡烛。舞珠者在龙队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掌握龙的性格和龙舞的全套技巧、花式,是全套龙舞表演的引路人。表演一套完整的纱龙龙舞,需要108名精壮机灵的大汉轮番舞动,曾参与舞龙的老人以旧带新,以此代代传承。
4.鹤山狮艺
鹤山狮艺源自南派狮艺,创始人冯庚长公认为广东狮王。鹤山狮艺传入新加坡,在这里发扬光大,被当地誉为狮王之王。鹤山狮艺还扩展到了东南亚一带,在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鹤山狮艺在南派狮艺的基础上,不论造型、锣鼓、舞法都作了改革创新,特别是在舞法上狮型猫步,既有狮子的威猛,又有猫的活泼,表演细腻,丝丝入扣,技巧性和观赏性都很高。冯庚长的鹤山狮艺,除在鹤山本土传承外,还被他的传人在有狮城之称的新加坡传承,鹤山狮艺在新加坡各种狮艺大赛中屡屡夺冠,享有“狮王之王”之誉。
5.开平卖鸡调 卖鸡调是独具特色的开平民间曲种,因其发祥于开平,所以也叫开平卖鸡调。随着华侨出洋谋生卖鸡调传到了五大洲,形成了一个约150万人讲开平语的卖鸡调文化圈。 开平卖鸡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并绵延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对其抢救和保护,对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侨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平卖鸡调绵延传承,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开平文化部门着力打造侨乡特色文化品牌,卖鸡调也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此外,它是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的曲艺,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
6.恩平木鱼 恩平木鱼产生于江门恩平市,有着久远的历史。以恩平话演唱的恩平木鱼,对于以乡音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进行联谊,调动其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恩平木鱼也是恩平人生存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恩平人生命形态的体现。恩平木鱼发挥了藉着乡音使恩平人认祖归宗的功效,有利于凝聚民心,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 恩平木鱼的唱腔有金腔、龙舟腔、龙头凤尾腔、庚子腔、东风腔、三级浪、洪流腔、春雷腔、忆苦腔、新腔等十多种。由于恩平木鱼行腔平和,句式整齐,体现了恩平人的心态特征,所以其对“国学”有一定的辅助研究作用。恩平木鱼古朴清丽、传情达意、反映时政,有较高的社会及审美价值。
7.新会蔡李佛拳术
蔡李佛拳术起源于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100多年来,通过陈享家族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蔡李佛成为中华拳术的最大流派,风行岭南,弟子数以百万计,遍及五大洲。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但到清末,流行于全省的刘拳、李拳已不多见,蔡李佛拳更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流派,时至今日,新会蔡李佛拳术依然是当今国际武术上最流行的广东武术。目前,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功夫总会或联会,习练者达300多万人。 8.古劳偏身咏春拳 咏春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与少林寺和五枚师太有关,五枚师太传艺给严咏春,并以严咏春的名字命名,后来此女人拳被传承为男人拳,至梁赞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发扬光大,为世人所喜爱。经过梁赞的改良,咏春拳自此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里程,至现代,梁赞的传承人又把咏春拳发展到了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咏春拳的人多达数百万,成为世界流行最广的武术技艺之一,这本身就可谓传奇。梁赞晚年将正身咏春拳改为偏身拳,古劳偏身咏春拳是梁赞晚年总结出来的咏春拳的精髓。 9.礼乐龙舟 礼乐龙舟创造了300多年,是礼乐人最喜爱而又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闻名于珠江三角洲。礼乐龙舟赛道长,全长5至8千米,需要3小时,来回14次,站起身划;运动员多,赛龙舟每条龙舟120人,8条龙舟共960人;技艺传艺传授时间较长,鼓手、舵手师徒传授时间要经过3—5年时间。近年来,随着农田布局的调整以及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划龙舟的河道正在逐步减少,龙舟舵艄师徒传艺逐渐失传。加之制作龙舟的工艺师越来越少,礼乐龙舟已经成为濒危的一项体育竞技运动,亟须加以保护。
10.白沙茅龙笔 茅龙笔从材料采摘到成笔全部工序都由人工完成。长期以来,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如今,虽然有关茅龙笔的报道提及其工艺,但真正的茅龙笔加工技艺绝招仍象数百年来那样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并凭着个人的长期悟性和长期实践、探索,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茅龙笔用植物纤维制造,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江门特产。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由于没有笔锋,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他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一洗元代以来柔所萎靡的书风”,树立了岭南书法的重要地位。
11.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是用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用纱纸、竹、红纸、彩纸、红线、牛皮胶、金粉、铁等制作,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花灯。新会鱼灯形如鲤鱼,以红色为主,鱼鳞套为金色。新会鱼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已经有近400年历史。新会鱼灯意寓年年有余,得到文化名人的高度赞赏,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新会鱼灯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每蓬春节,新会各商店门前、大街小巷都悬挂锂鱼灯,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12.双水山地风筝 新会区“双水山地风筝”相传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品种繁多,约有100多个花式品种。制作工艺精巧,融入了选料、破篾、绑扎、粘合、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其中板块类和足节类风筝在空中飘动时发出一种十分美妙的响声,令人颇感神奇。
13.外海面制作工艺 外海面是外海街道、乡村一种传统食品,手工制作技艺在清末年代已在外海街道盛行,已有100多年历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外海面选料上乘,制作独特。制作过程主要以鸡蛋或鸭蛋和水开面粉,反复搓匀,将一条长2米、直径约12厘米的粗竹杠套在栓于面板上的藤圈里,把搁在偌大面板上的面团反复地弹压,打到面粉起“筋”(粘性),打面师傅全身骑在大竹杠上,飘飘然有如降龙伏虎,腾跃有致,其后再以利刀把面切得细如银丝,所以亦有“银丝面”的美誉,最后将面放在太阳下晒干保存。
14.跳禾楼 跳禾楼,是台山市历史上较为普遍的、在中秋期间同时开展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的活动。其内容多为农闲期间的乡民们在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六日晚上,在用禾草(台山人对稻草的称呼)搭起牌楼前对歌、跳舞。所用器具包括牌楼、祭台等祈福道具,以及唢呐、二胡、提琴、秦琴和敲击乐器等伴奏乐器,更重要的还有对歌时,村民们所唱的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禾楼歌、买鸡调等歌谣作品。跳禾楼作为台山地区纪念岁时节令的一项民俗,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有着深远的农耕文化习俗内涵,其蕴含的民歌、民间舞蹈的创作、表演艺术和民间工艺制作技艺,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民间农耕文化起着重大作用。
15.打龙船 台山市广海镇的“打龙船”,作为一项节令习俗,在广海地区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难的爱国壮举,“打龙船”传统上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目的是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业旺隆。挖掘、抢救和保护“打龙船”,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打龙船”包涵民歌创作和演唱,以及雕刻、绘画、纸扎工艺制作等多项艺术,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推动多项民间艺术和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打龙船”与广海地区海内外乡亲有着紧密联系,是乡音乡情的连接点。通过加强资源的组合,可以形成为有独特风格的颇具规模的岁时节令旅游项目。
16.泮村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平市泮村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炮竹震天,彩旗蔽日,龙狮共舞,这些热闹的场景伴随着一个3米多高的大花灯,由清早到黄昏,游遍全乡40多条自然村。这就是开平市泮村地区的民间传统灯会。泮村灯会,始于明朝英宗天顺八年甲申(1464)正月十三日,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和规定。花灯的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工序复杂。按照传统规定,每年灯会需要扎3个花灯,分别由龙田、塘唇、书厦3条自然村复杂,各扎一个。泮村灯会每年举办一次,且每隔60年要举办一次规模更加盛大的灯会,每年灯会,除了泮村近2万海内外乡亲以外,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慕名者和摄影家前来观光助兴。
17.陈山火龙 陈山火龙,“龙”的本身就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它不是一条已经制作好、随时待用的龙,而是在准备舞龙前才开始制作,其组成部分全部是在农村、山岭就地取材,主要为树枝、树叶之类,一般长80—100米,夜间插满点燃的香火,非常壮观。舞龙结束后,龙即被放入鱼塘中,作为鱼塘的肥料。陈山舞龙只是一种民间习俗,不注重舞龙技艺,因此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舞龙每年都定在农历八月下旬一连舞三晚,有固定性、规律性,号召力、吸引力大,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 18.双水蕉树龙 新会双水镇岭头蕉树龙活动始于清朝年间,适逢农历七月夏季遇上台风造成严重水灾,当时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蕉树受到了严重水浸,损失严重,为了祈祷风调雨顺,村民们便定每年农历7月的最后一天的地王诞日为活动日,在这一天用蕉树做成的龙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该活动延续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每年的蕉树龙活动,本村的男女老少都自觉地热心参与,出外谋生的乡亲也主动携儿女回乡参加,是村民相互沟通感情营造和谐气氛的一种良好形式。 19.广合腐乳(又称开平水口腐乳) 历史悠久,创始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至今已有114年的历史。广合腐乳精选东北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经过多项工序精制而成。由于经过了毛霉菌的发酵,大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高,维生素含量也更丰富。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偏爱滋味鲜美、口感柔和、咸淡适中的食品,而广合腐乳的风味正好满足了南方消费者的需求。如今,随着低盐化健康饮食的发展,作为“南派”腐乳的代表,广合腐乳已不限于南方人的需求,全国各地都有了广合腐乳的忠实消费者。
版权声明本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治得好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ms/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