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林福杰江门三区历史上的书院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18-3-6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玄宗开元六年(年),是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宋、元、明、清则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地方。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年)下诏兴学,新会学宫建立,促进本地书院的兴起。

宋代“黄云书院”

南宋,邑人邓荣在会城北郊黄云山的黄云寺创办“黄云书院”,为史载新会第一间私立书院。据《新昌邓氏族谱》,四世祖邓荣,字光裕,号仁叟,迁居新昌(今棠下镇新昌村)。他曾在县城黄云寺创建书院,作为潜修之所。南宋咸淳甲戌(年),他由新兴学充任岁贡生,景炎初(年)任承信郎,后任山东王府长吏,升江西广信知府,“祛邪诬,崇正学,刑清政简”。元军南下,广信失守,闻帝昺在崖山,他就招募散卒和乡民为义兵勤王,誓死报国。又嘱儿子文虎等,我死生未定,你们可塑我的像放在书院中,让子孙知道。兵败后被张弘范押至燕市(在今北京),不屈而死。居新会窑头、新昌的次子邓文豹曾“随父勤王”,此时“北行欲求父尸,随亦被戕(杀害)”。父死忠,子死孝,明陈献章题“忠孝流芳”。清同治《新会县志续》有传,但记陈献章题额为“忠孝一门”。

元代“古冈书院”

到元代至正元年(年)(时间据年版县志),新会又办起第一间官办书院,由当时的新会县尹(即县令)沈寿创办,据旧县志记,院址在县署西南,明代洪武十七年(年)筑城墙时拆掉,在今的具体位置未详。新会古称冈州,因而冠名“古冈书院”。邑人罗蒙正,字希吕,是著名学者、诗人,著有《希吕集》,在岭南文坛上是个有影响的人物,县志记载他“资禀秀拔,勤学强记,诸史百家无不成诵”。县尹沈寿礼聘罗蒙正为古冈书院“教授”(学官名),主持书院,掌管教导生员。才是,“学者闻风云集”——各方学子闻他大名而来,盛极一时。不久,罗蒙正出任高州“学正”(宋元时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为地方学官)。任满归来,仍回古冈书院授徒讲学。可惜,元代后期的至正二十一年(年),土寇黄斌作乱,攻掠县治,居民逃散,县政府也迁去北到甲(今古井镇一带),书院不复存在。

明代“象山书院”

古冈书院罗蒙正的高足张撝,是会城象山下濠桥街人,又有说他出生于都会村(暂未可考)。当年,他与兄长张芸居前往求学,罗蒙正和他议论理学要旨,他侃侃而谈,受到老师的器重。

不久进入明初,元末动乱平息,明洪武七年(年),新会知县谢景旸向张撝征询政事。由于他的脚出了问题,足不出户,但更加专心钻研学问。谢知县为了方便邑人向他求教,就在象山脚构建了一间园林式的书堂,供他讲学,并题额“象山书院”四字,书轩题匾“养拙”二字,又在书院旁边凿一石池,称为“洗砚池”。

张撝专心致志在象山书院讲学十多年,远近前来求学者数以千计,尊称他“象山先生”,他却谦逊自号“象山拙叟”,晚年自号“病叟”。他著有《象山诗集》五卷。明清县志说,“其学以明理为要,诗文以雅典为本”,他的“明理”即明宇宙之理、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不同于朱熹的“明心见理”,这是开拓了明初理学先河,独具一格。

清康熙《新会县志》说,后来筑外城时,以象山书院故址建知县伍睿祠,祠前有故址洗砚池。

陈白沙年代的书院

罗蒙正和张撝师徒,薪火相传,开拓了元末明初的新会讲学风气。张撝开拓了明初理学,对后来的陈献章(白沙先生)也产生影响。开办书院,关键在于有著名学者,书院才会著名。清康熙《新会县志》说:“地以人重,非人以地重也。”见解是很精辟的。

明代中叶的岭南大儒陈献章,在居地新会白沙村(在今蓬江区白沙街道)小庐山创立“庐阜精舍”,是白沙先生与门人讲学之所,其性质也是书院,一名“小庐山书院”。他曾为江西省乐安的“龙冈书院”作《龙冈书院记》。

受陈白沙大兴教育思想的影响,民间兴办书院,如在会城龙兴寺后,有“云山书院”。

棠下石头村有“富山书院”,是石头陈氏十世祖陈深(字伯谦号白云)兴建的,其人为族老,好诗文,兴学育才,又在书院后建了一座“白云书楼”(清道光县志列为古迹,在石头云厦里),邀请陈献章及其高足湛若水、李承箕等前来讲学其中。相传在弘治元年(年),举行新楼庆祝活动,白沙先生为书院“白云书楼”撰写对联:“半亩宫成,堪老白云居士;一瓢酒熟,时来紫府神仙。”(联据道光县志,其他版本略有出入。)

新会县城还有另一个“象山书院”,“象山书院在城西,原为象山寺,后废,改今额。明嘉靖二十三年(年),知县何廷仁讲学于此”(明万历《新会县志》),此时的“象山书院”,是利用废掉的象山寺来办的,知县也亲临讲学。该志又说:“万历间,诏废天下书院,以一道学拆建迎宾馆,鬻其地于民。”说是的万历七年(年),朝廷根据张居正的建议,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象山书院也拆了,卖地于民。

白沙之后,他的高足湛若水在广东多地大力创办、倡办官办书院,名声卓然,不在本文介绍范围。

清代“冈州书院”和“景贤书院”

清代乾隆以后,新会开办书院成风气。

乾隆初年(年),新会商人在广西南宁建“新会书院”,作为会馆和子弟学校(另文介绍)。

乾隆十七年(年),知县张甄陶在县城大新街陶鲁故宅创建冈州书院。

今会城大新路星汇广场(即俗称新会旧市府)的地方,明代为湖广布政使陶鲁故宅,陈白沙先生题“世烈堂”。清代乾隆二年(年)曾议设新会府,计划作为府署。乾隆四年(年)陶鲁的子孙将故宅变卖给关姓,因发生纠纷官司,关姓买家将它捐作公用。乾隆十七年(年)改建冈州书院后,又拨县里的公尝田土名第五洲坦亩,连原拨坦田土名洋心、东海等处亩,田租作为书院日常经费。

书院设山长、或掌教,担任主讲,并兼理书院的行政事务。课程以四书五经为重。进士罗天池、举人罗鸣銮曾主持冈州书院。院长延请本邑品学兼优者讲学。《罗氏族谱》称,罗天池自归田后的道光二十七年(年),历主冈州书院讲席。

书院坐南向北,大门三间,中厅五间,左右偏房二间,后左书房二间、右书房一间,后园白地(即空地)一段。咸丰六年(年)曾重修。见过有人收藏有当年冈州书院的木牌匾额的照片,是一位在中国任职的外国人题写的。

景贤书院在江门盐仓街(今书院路),原为官立社学,乾隆二十五年(年),知县周志让景仰先贤陈献章,以地近白沙村,将社学改为景贤书院,并将土名“三沙佛凹”禾虫埠租、土名“火烧船”等处田租作为书院日常经费。往后每年经费不足,仍从冈州书院内拨银两支给。

书院临河,坐北向南,大门三间,中厅三间,后厅三间,右边偏房一间,后厅设陈文恭(白沙先生谥号)牌位奉祀。

知县聘白石乡举人甘天宠任书院掌教。甘天宠将年所得薪酬,竟拿出一半搞文教活动。良溪举人罗鸣銮也曾主持江门景贤书院。

民国时,书院巷扩建成为书院路。“文革”时,书院路一度改名为“生产路”。

清代乡村书院

清代,新会乡村大办书院,下面以兴建时间为序,将已收集到的列出:

观澜书院,在棠下圩之南。乾隆四十六年(年),知县萧榕年建观澜书院(有说将原观澜社学改办)。至道光三年(年),知县文廷杰重修。

禹门书院,在会城北门内,乾隆五十二年(年)绅士林辉万等建,以纪念知县周怀济。

礼乐书院,在礼乐乡,道光四年(年)知县文廷杰建。道光二十年(年),知县林星章拨江门永兴街的昌记窑口一间,在猪粪地的赌馆一间,其收入作为书院经费补充。(民国时,院址曾为礼乐乡公所,于年建为新会县农业示范农场场址,翌年为礼乐农场场址。)

天河书院,在中乐都(今棠下镇)天河乡。道光九年(年)建。至咸丰七年(年),天河公局绅士钟应元等重修。

云汉书院,在中乐都(今棠下镇)天河蠄?山下,道光九年(年)建。

萃华书院,在棠下石头乡。年道光县志已记载。

虎岭书院,在窦口圩(在今棠下镇)。年道光县志已记载。

龙光书院,在遵名都庙前圩(在今司前镇),道光十七年(年)建。民国时,书院做为第十区署驻所。

养正书院二间:一间在小桥乡;一间在会城天禄乡,道光十九年(年)建。

西南书院,在会城尚书坊,道光二十六年(年)建。

文澜书院,在会城天马乡,创办于道光年间,建筑规模不小,与祖祠并峙,有前座、中座、后座。今存石匾额(如图)。

惇信书院,在天亭,双水上堡即今豪山、沙富、上凌等村于光绪五年(年)集资兴建,其中当地豪山乡人、清代著名将军张其光带头捐出巨款。石匾额(残缺,如图)是清代探花李文田题字。

此外,洞阁乡有“磻溪书院”;“会城有太丘书院。睦洲有“丽泽书院”,是利用旧祠堂开办的,民国时,第八区署用做驻所。“九堡书院”由晚清新会文化名人李春华(李淡愚)题字。

民国“新会书院”

清代后期,西学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年)丙午科停止科举考试,下诏各地改书院、书馆为学堂,各地普遍创办新式学堂。那为什么民国时期还办书院呢?

原来,此地本为新会县衙(在今会城惠民西路),民初,袁世凯政府为筹军费,令各地变卖公产,新会县长蔡国英竟将县衙变卖。因地处县城的中轴线,传为圭峰“龙脉”所经,皆认风水宝地,开平余姓准备买来建祖祠。新会人忿忿不平,于是发动全县各大氏族出资,共用白银63万元,兴建大型公共祖祠。岭南祠堂有兴办教育的传统,故称“新会书院”,又俗称“阖邑书院”。其实是有书院之名,无书院之实。

该建筑年正式动工,正座年落成,后座洋楼等全部工程于年竣工,前后经10年时间。主建筑为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风格,规模大,工艺水平高,集广东建筑工艺之大成,是民国时期新会代表性建筑。20世纪50年代起交由新会一中作校舍使用。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ms/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