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当年江门最威水的地方宣传部长讲故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0-7-23

(第15期)

此文为中国文明网   江门,来过不就曾忘记。

  初来江门,我觉得这座城市很“低调”,没有大城市的“炽热”,然而,在这里生活久了,我就被这座城市的美所打动。在这块土地上,既有千万鹭鸟在小鸟天堂上空盘旋啼啭的壮观场景,也有让人从曾经造就了无数神奇和繁华旧梦的骑楼街里弥漫开来的悠然闲适,还有具有八百年风雨的良溪村,这些都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与浪漫,也是在我眼中认为最文艺的地方。

  在长堤风貌街里品味江门繁华旧时光

  初来江门,江门的友人就要带着我去长堤风貌街领略江门“风味”。在他的描述中,长堤风貌街甚是了得,它让江门一度被称为“小广州”、“小澳门”,曾经造就了无数神奇和繁华旧梦。

  如此“风味”,自然不能错过,于是,跟着友人,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慢慢逛起了长堤风貌街,细细品味江门的旧时光。

  走过繁忙的胜利路,在蓬江边向左拐入堤中路,沿线便是长堤历史风貌街最具代表性的骑楼建筑群。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有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等风格。放眼望去,骑楼倒映江面,绿树衬着灰墙,当年的老字号依然清晰可辨。

  友人告诉我,这些长堤风貌街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当年的华侨投资兴建的。华侨在海外辛辛苦苦赚到一些钱后,因看好长堤的市场前景,怀着热忱回乡投资创业,兴办商铺、旅店、酒楼等服务业,他们既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也把各国的建筑风格带到中国,与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

  如今,这些骑楼建筑还在发挥着商业用途,各类服饰店、精品店琳琅满目,有的老板还在骑楼里经营起酒吧和摩托车商行等生意,古朴的历史建筑又在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带你去见识一下当年江门最‘威水’的地方。”走着、走着,友人就颇为兴奋地指着长堤风貌街中的一栋建筑说,“这是当年的‘中华酒店’,是民国时期江门最豪华、最高级的酒店,很多老江门的梦想就是在这里吃上一顿饭。它是当地富商黄槐庭、李昌明、黄冠球等个股东集资7万多块大洋修建的。当时,在海外华侨中声名颇盛。中华酒店用的是象牙筷子、银器和极精致的瓷器,在海外华侨中声名颇盛,生意十分兴隆,可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并带动了江门旅业的迅速发展,当时市区内大小酒店、旅馆达30多间,生意红火,繁华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听了这背后的故事之后,我再看着这些骑楼建筑,深有感触。建筑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建筑特征,她蕴含着当地文化的美,历史的美。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有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气候环境和文化背景。江门骑楼正体现了岭南气候条件下侨乡商业小镇的建筑特征及侨乡人的思想,她是江门地区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现象,更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在良溪村听村民讲述八百年前的故事

  “烟雨迷蒙,细风清冷,一抹绿苔攀上昔日的朱门。离人的愁,归乡的魂,一口古井静漾历史的余温。书香依稀,廊转巷深,一笔描不尽转眼散落红尘。炊烟袅袅,禾雀声声,一曲唱不完已是暮霭黄昏。美哉,这一落古村,看不完的人伦。八百年风雨,八百年爱恨,八百年沧桑良溪的根……”

  江门著名音乐人孔雷一首《良溪的根》,把棠下镇一个古老村庄久远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和恬静的自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被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的古村深深打动我的心。

  那天正是立秋,清晨,我乘着薄薄的雾气、踩着明媚的晨光走进了良溪古村。此时,远处一老人牵着一头牛笑眯眯地从村头的大榕树下悠悠地走来,一轮红日略带着羞涩的红晕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东边,暖暖地晒着村里的青砖老屋。

  放眼望去,良溪村的民居以青砖为主,青石板铺成的巷子窄长而且纵横交错;细细品味,发现许多人家的门额雕刻十分精细考究,山墙边描草龙,搭灰塑,屋梁下竟然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山、水和民居完美的组合,好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其中有一条穿村而过的石板古道是民国前的通商要道,行走其间,似乎还能听见从遥远时空传来的铃铛声和吆喝声。

  除了古民居和古巷道,有村民告诉我,村中至今还完整保留着许多从明清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建筑——罗氏大宗祠。于是,顺着热心村民指的路,我踩过一块块坚实的青石板,穿过一座座古朴的民居,发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宗祠。这个建于清康熙46年(年)的罗氏大宗祠,从外面看,高大雄伟,单檐硬山顶,船型屋脊,青瓦盖顶,雕刻精美。

  不过,走进大宗祠里,发现里面的摆设比较简单,似乎没啥看头。正当我有些兴趣索然地离开时,迎来走来了对村中典故了然于胸的“万事通”君叔。他非常热心,从宗祠里拿出一堆的旧书,悠悠地讲述向我讲起那段古老的故事……

  罗氏大宗祠是良溪罗姓村民为纪念南宋时到良溪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的祠堂。罗贵生于北宋元佑元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年)正月十六,罗贵领着36姓97家人,从珠玑巷启程,抵达新会,发现良溪村四面环山,土地肥沃,认定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定居良溪村。,后人为了纪念罗贵,建了罗氏大宗祠。这一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孙繁衍,构成珠江三角洲居民。

  也许是历史的沉淀太厚了,罗氏大宗祠的一砖一瓦看起来显得沧桑斑驳、很多飞檐翘角处已经被风化剥蚀,偌大的宗祠里,只有墙角长得生机勃勃的桂树透露出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昨夜飘落的一地桂花似乎在向远去的故人倾诉着无尽的思念,故园春尽落花知!(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文仲)

中国文明网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官方认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ms/6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