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微报-三江人的
网上家园!每日发布三江资讯、百姓声音、求职招聘,租房信息、旅游美食等。三江大小事, 新华社记者潘强、郭轶凡
辛苦半辈子盖起的木楼,被杨甜改成了侗绣博物馆。这个极具侗族特色的木质楼房,一楼展示着纺织机、染缸等制作侗布的设备;二楼的大客厅陈列着侗绣作品,这也是接待周边侗族妇女学艺的地方;三楼则是杨甜自己的侗绣工作室。
这些年,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的家最特别,也最热闹。
在侗族,姑娘们自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杨甜也不例外。“我从七八岁跟着母亲学刺绣,结婚以后又跟婆婆学,绣到现在已经有50年了,从来没腻过。”杨甜对记者说。她的婆婆覃奶时清今年94岁,是侗绣技艺传承人,受婆婆影响,她的绣技越发精进,侗绣作品多次获奖,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
侗族刺绣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指尖技艺,作品中常见的鸟兽、花草等图案来源于农耕生活,心灵手巧的侗族姑娘用多彩的丝线把图案绣在衣物上,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一整套纯手工的侗族服饰,从纺布到绣制完成,往往需要大半年时间。然而,这样精细艰辛的劳作,过去很难给家庭带来多少收入。杨甜回忆,十几年前,一套侗族服饰只能卖元左右,“那时家里很困难,我就从早绣到晚,凌晨一两点还在绣,我想尽量多绣一点,卖出去后给女儿交学费。”
渐渐地,杨甜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博物馆建好后,许多专家、游客前来参观;杨甜在此培训绣娘,一步步实现着传承侗绣的梦想。
“最开始培训绣娘的时候,没有工资发,只能在家打油茶招待人家,这几年订单多了,政府也支持,大家靠侗绣也能赚钱了。”杨甜说,如今,一套侗族服饰甚至可以卖到七八千元;她们开发的耳钉、手工包等侗绣工艺品,很受香港等许多地方客人欢迎。
杨甜介绍,近年来,同乐乡大力推动侗绣技艺传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组织技艺传承人将侗绣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带动当地群众多户参与刺绣,其中贫困户50多户,侗绣作品被销往国内外,实现了助农增收。(完)
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在锤打制作侗族服饰的布料(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郭轶凡摄
侗绣技艺传承人、今年94岁的覃奶时清在裁剪侗绣图案(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赵曼君摄
来源:新华社、三江扶贫
三江简讯5
三江县举办00年下半年扶贫信息员(档案员)培训班10月14日,三江县召开00年下半年乡(镇)、村级扶贫信息员(档案员)培训班,全县扶贫信息员(档案员)共人参加培训。
当前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此次培训班结合扶贫信息工作实际情况,从00年动态调整文件和精准防贫工作业务、信息数据清洗及数据质量提升、00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业务等方面进行详细培训。
三江县委办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刘光达参加开班仪式,并对参加培训班的信息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此次业务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学以致用,迅速把业务培训的知识运用到实处;三是要正视问题短板,及时完善扶贫信息数据确保问题清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扎实的信息数据基础。(图文:莫江泉)
来源:三江扶贫
请把「三江微报」推荐给你的朋友服务项目: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ms/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