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
广东全省及21个城市
主要人口状况正式揭开谜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年11月1日零时,
江门市常住人口为人!
江门人口数量排名全省第十,
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六,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增加了人,
十年增长率为7.85%,
增长率排在全省第八位!
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摄
性别构成方面,我市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1.80%,女性占48.2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47。
年龄构成方面,我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02%;15-59岁人口占65.72%;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01%。
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为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33年提高至10.02年。
江门,
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这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
还有那言语中所无法表达的温暖。
彭伟宗摄
扬帆湾区“侨”见未来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位于西江之畔、南海之滨的江门,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
曾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摄
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对广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李振江摄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在总共2.7万字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江门”被多次提及,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等,充分彰显了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地位。
彭伟宗摄
牢记嘱托,逐梦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联通”打开大湾区“辐射之门”;“软联通”深化融合发展,为大湾区互联互通提供“江门样本”;以“侨”为桥,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两年多来,江门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强交通
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
黄茅海畔,长达10多公里的施工栈道,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万顷碧波之中。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施工现场。作为港珠澳大桥西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对江门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施工现场。
黄茅海跨海通道与西部沿海高速共同构建起我省“一核一带一区”重要的核心纽带,将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经济发达城市通道不足的现状,形成大湾区港澳核心区域辐射大湾区西翼乃至粤西地区的重要通道。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开通运营,是江门担当作为、超前谋划的又一力作。去年11月16日,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江门昂首迈入“枢纽时代”。
△江门站“生命之树”造型及候车大厅。邹内和摄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展望,未来江门的区位优势将变为枢纽优势,地缘优势将变为发展优势,自身优势将变为融入大湾区的要素优势。
身处时代大潮的江门市委、市政府,以“跳出江门谋划江门”的大视野,把交通建设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盘棋”考虑,紧紧围绕“大交通”战略,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以交通先行引领城市发展,融入大湾区建设,缩短与大湾区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
数据显示,
“十三五”期间,
江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
比“十二五”增长了2倍,
创历史新高。
其中,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公里,
位居大湾区第四。
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如今,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江门在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的同时,大湾区面向粤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也正在江门开启。
抓平台
打造承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流园区
作为江门投身大湾区建设的排头兵和主战场,银湖湾滨海新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道路、景观不断完善,这座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未来新城,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50年前,这里是被称为“鬼咒角”的荒凉之地;50年后,这里成为一片投资开发的热土。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项目正全面开展填土、桩基工程和项目部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全市上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
以点带面,狠抓重大平台的开发建设、扩容提质,江门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除银湖湾滨海新区,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人才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一系列江门特色的大平台正扎实推进。其中,江门人才岛致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引入了华为、腾讯、IBM等一批合作项目。
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今年的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住省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园区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能承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流园区。
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近期我市与珠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珠海市共同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和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江门各大园区建设正全面开花。特别是,我市于年起抢抓“双区”发展战略机遇,大手笔打造五大万亩园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共建平台。目前,五大万亩园区已全部纳入广东省产业园管理,享受省产业园和产业共建的政策扶持,必将承载起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促融合
为大湾区互联互通提供“江门样本”
年2月,江门主动对接港澳商事登记规则,在全国率先上线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港澳同胞足不出港澳、安坐家中利用“智能湾区通”即可实现跨境办照。
△香港同胞李巍女士从市市场监管局领到全国首张“智能湾区通”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
同年10月12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澳门服务点”暨“港澳青年(江门)创新创业服务站”授牌仪式在澳门举行。该服务点作为全国首个设立在港澳地区的人社服务站点,迈出了大湾区人社服务“跨境通办”的第一步。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澳门服务点设置在澳门江门同乡会康乐中心。江门日报记者陈敏锐摄
同年11月26日,江门、珠海、香港、澳门四地政务服务及不动产登记“跨城(境)办理”协议签署及业务启动仪式举行,通过“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澳门企业、居民运用其在江门的不动产向澳门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也实现了“不出关办理”;
……
近年来,江门聚焦企业和群众普遍关切的异地办理事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通过建立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渠道,实现合作事项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不断密切与大湾区兄弟城市间的“软联通”。
与此同时,江门作为全国首个与澳门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的地级市,目前已有7家江门银行和8家澳门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近5年来江澳金融合作累计业务量超亿元。
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摄
从标准互认到规则衔接,从机制创新到政策互通,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江门正以“湾区通”工程为牵引,以“勇立潮头争当先锋”的改革破冰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提供鲜活的“江门样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进一步融合,为港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办事便利的同时,
生活舒适度也在悄然变化。
年,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奋力争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启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涵养城市文化文明,优化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志在把江门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综合枢纽门户城市。
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摄
三年来,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创新实践,以“八大行动”为抓手,推进项目多项,实现了城市品质的跨越式提升,展现了“路畅、街净、灯亮、水清、景美”的城市新面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带来的是招商项目的“量”“质”双升。
陈立武摄
去年,
全市引进投资超1亿元项目个,
投资额.3亿元,
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7.1%和4.2%。
其中,
超20亿元项目19个,
投资额.86亿元。
超50亿元项目5个,
投资额.23亿元,
招商引资跑出了“加速度”。
聚侨力
整合全球华侨华人资源
“阅读每一封侨批,感受到每一份情感,我们在展品中与亲人们重逢,在字里行间,对话岁月流淌中的家国情怀。此时无声,却又掷地有声。”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上,一位参观者留下了这样动情的话。
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侨”是江门最大的文化内核,
是江门的文化DNA,
侨批是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
“国宝级”文化遗产。
江门因侨而立,因侨而兴。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华博馆。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这是中央赋予江门的新定位、新使命,也是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此,江门坚持“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文明互鉴的交流典范、共建共享的文化实验区、华侨华人青年的创业创新高地”四大发展定位,整合全球华侨华人资源、全国侨乡文化资源、粤港澳文化资源,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彭伟宗摄
过去一年,江门加快推进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设立江门“侨梦苑”核心区专项资金,依托“海创空间”建立侨之家服务平台,支持侨界社团打造“侨之汇”跨境商品体验馆商贸项目……
各类服务侨胞的创业创新载体激发着侨胞侨眷热情,凝聚着创新创业力量,使江门成为不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作为“国字号”的江门“侨梦苑”,目前核心区内共有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家,领军人才8人,其他高层次人才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累计引进侨资、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约亿元。
如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少年中国说”等一批含金量较高的侨务品牌向世界展现了江门“中国侨都”的魅力。“每次世青会都能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彼此升华。”巴西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会长陈文添坦言,江门特色侨务品牌的不断推进,为全球五邑籍华侨华人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江门将牢牢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深刻认识正处于动能转换的接续攻坚期,正进入优势集聚的机遇叠加期、跨越赶超的关键窗口期,切实找准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坐标和方位,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奋进,担当好中央和省委赋予的新使命。
来源:网信江门综合整理
原标题:《公布了!江门市常住人口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