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展讯丨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4/3/13

展览简介

——

“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江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历时7个月精心筹划,将于年1月12日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正式开幕,预计展至年6月30日。

本展览是年8月至年5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的全国巡展的第一站。梁思成先生(-)祖籍广东新会(今属江门市),能够在先生的故乡,对这位中国建筑一代宗师的学术人生进行全面回顾,具有十分特殊的纪念意义。同时,年又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于是本展览具有双重纪念意义。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学界是一位“通才型”人物,类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兼著名学者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等人。在博学通才这方面,梁思成深受父亲的影响,梁启超本身便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型学者。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包括理论与实践)以及建筑教育(包括专业与科普教育)等建筑学的诸多重要领域,皆有杰出的乃至开创性的贡献,并且影响深远。由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荣获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他曾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他曾先后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桃李满天下;因其在建筑学科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梁思成先生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同时他也是享誉国际的建筑学者。

因此本次展览的主题之一,是期望通过尽可能丰富、详实的原始文献,较为全面地呈现梁思成在上述众多领域的斐然成就,回顾与反思其精彩、卓越而又令人感慨的学术生涯,更加立体地呈现一代宗师的品格与精神特质。此外,由于是在先生的家乡办展,展览的另一主题则是希望呈现梁思成所受的家庭教育对其一生成就的重要影响,展览将通过一系列极其珍贵的家庭影像、书信等重要文物,从多角度展现梁氏家族这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人才辈出,并对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家庭——这也是展览标题“栋梁”的一个重要寓意:梁氏一族产生了多位国之栋梁。

本展览分为6个主要单元:“家庭”“求学与归成”“书写中国建筑史与破译‘天书’”“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筑设计作品与思想”“建筑教育”。共计展出件(组)展品,包括:七十余件(组)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包括原件与高仿复制件),一百三十余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历史照片,以及若干空间装置、多媒体作品等。展品的收藏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及校史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中国建筑学会、江门市博物馆、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等,部分展品(特别是一批珍贵的书信、老照片)由梁思成亲属提供,还有少量展品由私人提供。此外,还由相关领域学者撰写了展览每个单元的导言。

展览前言

——

栋梁·根壤

当我们仰视建筑,凝视栋梁,赞叹之余,应当留出时间思考树木何以成为栋梁,树苗何以成为树木,并体会根和壤无声的哺育。在梁思成先生辞世50周年的今岁,在即将迎来梁启超先生诞辰周年之际,把中国建筑栋梁的承载——梁思成先生的部分经历影像、文献和图绘呈现给大家,把栋梁成长的根壤——梁思成先生与家人的部分书信往来呈现给大家,并请您放下之前所有的预设,和我们一起静静开启一段阅读之旅。

阅读栋梁的根壤,需要回到曾经的起点,越过重洋,并俯瞰重洋。于是今天的展览始于先生的家学。家学的积淀,求学的历程、西学的思路、国学的方向编织在一起,辅以先生父辈的教诲、先生自身活跃的天性,既是先生成就的起点,也可以说开阔了先生学术的天空。

阅读树木何以成材,需要审视艰深的文字,需要体会奔波的劳苦。于是今天展览的中心部分是先生亲身参与建立的一连串中国建筑史学的里程碑。表面上难以承受的枯燥,经历了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幻化成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更加重要的是,先生那种鼎新须先温故的立场,虽然在历史的波涛中几经沉浮,但是理应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阅读良材何以栋梁,需要洞察社会使命,教育使命。于是理解先生跨越历史研究、规划设计实践、遗产保护,直面一切对未来的关切。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古城的保护,还有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的创办,从学术研究到用学术回馈社会,映射出一位青年成长为父亲、祖父,乃至于先知一般的心胸,并且准备好做出自我的牺牲。

栋梁终于老去,化作未来栋梁的根壤;栋梁永不老去,只要后人胸中激荡着成为栋梁的愿望。栋梁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栋梁的心胸使得压力变成了快乐。谨以此文献展致敬我们文化的栋梁。

部分展品

——

梁启超赠予梁思成的《欧洲战役史论》(第一编)手稿

江门市博物馆藏

林徽因致费慰梅信及插图

年5月7日

复制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

复制

匿名收藏

梁启超致梁思成信,谈及梁思成、林徽因旅欧事宜

年2月12日

复制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为宾大美术学院设计的圣诞卡

复制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梁思成从西班牙寄给梁启超的明信片

年6月4日

复制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

年7月

复制

梁再冰提供

山西应县木塔剖面图

梁思成、莫宗江实测,年绘图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普贤阁”一节手稿

-34年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山西应县木塔首层平面测稿/山西应县木塔一层剖面测稿

梁思成、莫宗江于年9月20日测绘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

英文版,年完稿

复制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手稿)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年9月20日

江门市博物馆藏

梁思成致彭真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的建议(手稿)

年8月29日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图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信手稿,信中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年3月9日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梁思成年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时发言的影像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与子女合影

左起梁思成、梁启超、梁思永、梁思顺。照片上方为梁启超亲笔题字:“新民丛报时代任公及顺成永三儿。”

约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客厅中

-37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书房中

-37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与梁再冰、梁从诫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庭院中

/36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展览现场

——

图片:

江门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王宁/王南

展览基本信息

——

栋梁

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

展览时间

年01月12日至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

广东省江门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总策划

庄惟敏/林健生

策展人

王南/苏丹/刘畅

学术统筹

张利/张悦

学术内容

王贵祥/左川/王军/汪悦进/贾珺

赖德森/丁垚/刘亦师/王青春

李路珂/王卓男/吕晨晨

展览统筹

陈迟/邝积康

展陈设计

马阅/王宁

视觉设计

姜慎微

展览执行

王宁/陈迟/马阅/姜慎微

柳超球/高东辉

多媒体设计

张荐/岳祺/闵嘉剑/于博柔

音视频剪辑

李奔跑/房曦桐/孟禹彤

文献整理

赵萨日娜/杨澍/杨雪

黎亮/王飞宁/邓佳馨

行政事务

黄建勇/高东辉/朱非白

宣传推广

叶娟/张一知/杨澍/李思遥

特别鸣谢

林洙/梁再冰/于葵/于晓东/梁鉴

傅熹年/林慈/张水澄/童明/张琴/惠鹏宇/汪晓茜

读库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江门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支持单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

清华大学校史馆

中国建筑学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应县木塔文保所

媒体支持

《建筑史学刊》

《建筑学报》

「人文清华」讲坛

江门日报社

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全球知识雷锋

建筑档案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导览服务

本馆实行免费开放,有偿导览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0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