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京记者宋华
为切实发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在金融领域的解纷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2月25日发布第二批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此次发布的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突出诉调联动,创新“司法+行业”解纷模式,通过探索异地裁调对接机制,搭建分层递进解纷路径,抓好品牌培育、“共享法庭”建设工作,实现金融纠纷的前端化解、多元化解。
其中,深圳监管局调解金融纠纷工作经验入选典型案例。
第二批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
诉调联动打造枫桥式“一站两中心”——探索“一站式诉调”“传票+调解通知同步送达”等实践
立体解纷构建金融“共享法庭”——创新“司法+行业”解纷模式
激发效能探索异地裁调对接机制——加强调解宣传,优化调解供给
协同优化推动纠纷前端化解——搭建分层递进的金融解纷路径
培育品牌实现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强化调解引导、缓冲劝导和价值引导
激发效能探索异地裁调对接机制
——加强调解宣传,优化调解供给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金融创新活跃。面对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调解宣传,优化调解供给,创新探索“本地调+异地裁”裁调对接模式,充分激发金融纠纷调解效能,及时化解金融消费者的急难愁盼。
积极引导参调,普及纠纷化解“首选择”
多措并举宣传普及金融调解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一是明确调解优先。深圳金融监管局联合法院、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签署建设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备忘录,要求全市各银行保险机构坚持“能调尽调”;推动金融机构将调解解决争议方式写入合同条款,分流此类纠纷进入调解渠道。二是普及调解途径。在公众金融教育活动中增加金融调解内容,开展金融调解应知应会知识宣传;组建“社区消保轻骑兵”队伍,社区义工、志愿者经培训后深入基层开展日常宣传和调解工作,延伸金融调解触角,队伍人数超过70人。三是推动调解程序前置。指导行业调解组织向全市11个区人民法院派驻15名金融纠纷调解员,实现市区两级法院全覆盖,前端介入金融纠纷化解,推动“诉转调”,为消费者提供更低成本、更加灵活的争议解决渠道。
高标落实应调,打造金融纠纷“更优解”
立足调解实效,推动灵活高效化解金融消费纠纷。一是强化专业规范。深圳金融监管局指导行业组织组建由专职调解员、公益调解员及专家调解员构成的多层次调解员队伍,研究制定《调解员工作手册》等规范守则,以半月为期常态化开展案例分析和业务交流。二是突出高效便民。创建推广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纠纷在线调解室”,推动金融机构在基层网点等场所设立调解室,接入行业调解组织视频系统,当矛盾双方无法自行协商解决时一键转调,由行业调解组织及时“云端”介入调处,提升调解效率和化解成功率。目前有21家主要银行保险机构建成“纠纷在线调解室”并投入使用。三是推动小额快调。行业调解组织同市内4家消费纠纷数量较大的信用卡中心、消费金融公司等签订小额纠纷快速调解协议,在约定范围内对矛盾纠纷实行快调快处,及时回应消费者合理诉求,避免矛盾升级。目前已运用快调机制解决消费纠纷起。近两年,深圳银行业调解组织受理消费者纠纷调解4.2万件,成功调解1.9万件,涉及金额22亿元。
创新异地裁调,完善效力保障“润滑剂”
在深圳金融监管局指导下,行业调解组织积极探索异地裁调对接联动模式,通过“市内调解、市外仲裁”,为现有司法力量提供有力补充,有效增强金融解纷保障力度,提升社会公信力。一是利用异地解纷资源。同广东省江门市仲裁委等异地仲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深圳行业调解组织及时告知消费者异地仲裁渠道,协助有需要的消费者提出申请,异地仲裁机构快速对接审理。年12月,成功办理深圳首例异地裁调对接案件,促成某小微企业主在其居住地同金融机构快速解决贷款纠纷。二是促推结果高效可得。深圳行业调解组织不断提升裁调服务水平,加强与仲裁机构沟通,打通业务办理全链条,跟踪案件处理全流程,缩短仲裁时限,尽早获得效力保障。通过异地裁调对接机制,平均20天作出调解协议裁决决定,较市内其他解纷渠道时间成本大幅度降低。
审读:乔会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