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江门有座这样的老祠堂,135年的历史可以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18-3-5

今年10月1日,是祖国68周年华诞。这一天,除了是祖国生日,对于台山市三合镇玉怀村的村民而言,还有另外的意义。当天,该村的华清陈公祠重光揭幕。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这座已有年历史的老祠堂在这条多岁的古村得以重现光彩。“从年开始计划重修祠堂,历经5年时间,多位乡亲捐款,筹资接近万元,凝聚着玉怀村内外乡亲的无数心血,这里就是他们的根。”主持重修工作的玉怀村老人会会长陈仕仁亲历了整个过程,他表示,这体现了乡亲的团结协作、同心同德。

祠堂,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载体。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为生活背井离乡,而祠堂作为“根”的象征被人们所重视。如今,修缮重光的老祠堂越来越多。在台山,政府部门更在思考如何活化祠堂,有效利用祠堂,打造为具有“侨”特色的新教育阵地,让传统祠堂发挥新作用。

祠堂众多

建筑风格大多中西合璧

祠堂,是宗族祭祀先贤的场所。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祠堂出现。不过,由于宗法森严,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资格兴建宗族祠堂。直至明朝嘉靖时期,政府“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一些名门望族纷纷开始建祠立庙。台山的祠堂也大多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一时间,宗祠庙宇林立,甚为壮观。

—年,台山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简称“三普”),期间对台山的代表性祠堂进行了基本调查。陈明信作为当时普查队的队员之一,他说,这些祠堂在台山普遍称之为“公祠”,多以姓氏始祖的名字命名,比如,华清陈公祠、巍开赵公祠等。

过去,台山地区受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影响为主,加上祠堂是供奉、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是宗族的重要象征,祠堂在建造上大多遵循古制,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三间两进”的传统形式,东西两廊贯通,院中有一天井,抬梁木构架,硬山顶,绿琉璃剪边。

台山作为侨乡,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大多数祠堂的建造、修缮资金都有华人华侨的捐助。这些祠堂的建设在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一些民国时期所建的祠堂就带有西方建筑的特色,如采用了爱奥尼克式柱子、穹窿顶等,进一步提升了建筑艺术价值。

收录入台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祠堂,始建时间最早的为汶村镇汶村村陈氏祖祠。

“三普”后,收录入台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祠堂共有69所。其中,始建时间最早的为汶村镇汶村村陈氏祖祠,时间为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年。“台山有不少古祠堂,在一些财力势力较大的村落里,基本上是一村一祠或一族一祠。”陈明信说。一些名门望族因财力、势力的增强,所建的祠堂多而美。同样以汶村村为例,一条村里共有11座祠堂、3座庙堂,而且每一座祠堂都有上百年历史。

陈明信称,台山祠堂的现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修缮的,基本保存了祠堂原先主体结构的风貌,修缮好的祠堂里还摆放了祖先的牌位,保留祭祀先祖、凝聚宗亲的作用;另一类是处于荒芜破败状态、保存不善的,一些精美的壁画、木雕等遭到破坏,而且丧失了传统祠堂的作用,如今基本上是用于摆放杂物。

多种用途

渐渐起到育人教化作用

台山市志历史学副研究员黄剑云对台山的传统历史多有研究。他说,传统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人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会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

如今80岁的黄剑云,脑海中还印刻着关于祠堂的记忆:“过去,祠堂是村民最喜欢聚集的地方。逢年过节,村民可以到供奉祖先的祠堂里领取猪肉、田租。小时候,我也经常提着篮子去祠堂领猪肉,肚子饿了,就在篮子里取一小块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那么重视兴建祠堂呢?黄剑云认为,兴建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过去,宗族祖先不断迁移,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定居生活,怎样才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呢?就是靠祠堂文化。一个地方有了宗族祠堂,就要靠村里的父兄长者来主持,就像是有了一个家,很多困难可以在这里解决。大事都在祠堂里办,过去一些政府部门办不到的事情,在祠堂里却可能得到解决。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体现着尊卑体系,也是传统尊老的体现。演变到今天,就是宗族和睦的基础。

发展至民国时期,祠堂又渐渐起到育人教化的作用,“祠堂当学堂”的风气日渐盛行。民国十五年(年),台山黄氏自治会以宗祠为校址,开办了黄氏学校,后改为居正中学。黄氏学校成为台山最早的私办学校之一。《台山居正学校历史沿革》中写道:“台城平安街四十五号的德智、明起黄公祠为黄氏学校校址。民国十五年一月十八日,黄氏学校开学,招生高小三班,学生一百四十八人……后第二院高一班迁入草朗街黄氏宗祠为第二院,德智、明起两宗祠改为中学生宿舍。”

除了黄氏,台山李氏也利用祠堂办起了教育。台山台城李氏大宗祠于年4月建成,李氏族人以李氏大宗祠为第一校舍,开办敬修初级中学,以任堂祖祠为第二校舍,改为敬修初级中学小学部。时有学生多人、教师26人、校工6人,在当时的台城地区来说,已具相当规模。

活化利用

传承传统文化及精神象征

近年来,台山重修祠堂屡见不鲜。年,黄氏大祠堂重建竣工,雄伟壮观的祠堂拔地而起;年,李氏大宗祠重修竣工揭幕,成为五邑地区最新式的宏伟祠堂,是台城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年3月,元佐邝公祠重修竣工,重现祠堂昔日风采……

值得







































白癜风治愈的方法
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