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面
当听说记者来自江门
今年78岁的“释比”王明杰就叫出了名字
原来
要成为一位“释比”,首先记忆力要好
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
“释比”需要将羌族历史和各种经文牢记于心
▲萝卜寨的释比传承人王明杰。江门日报特派记者周华东摄
名词释义:“释比”,汉族称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称呼又有好几种,“许”、“比”、“释古”、“释比”等。释释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现在身体没有以前好,年纪又大了,记忆力也有些差了。”
王明杰老人说,感谢江门人的援建,地震后,还有一个江门人请他的三女儿王卫珍过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家务。现在她在汶川县城开了个小吃店,她的丈夫当年在地震中遇难,一人照看三个女儿。他说,感恩之心要传下去,羌族文化更要传下去。
▲王明杰接受江门日报记者采访,他希望把羌文化祖祖辈辈地传承下去。江门日报特派记者周华东摄
在十年前的地震中
他92岁的师父遇难
而师父生前被称为“羌族文化的活图书馆”
此后几年
他就成了寨子里唯一的“释比”
为了让释比文化得以传承
当地政府部门也做了工作
王明杰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收了5个徒弟
如今
有一个40多岁的徒弟可以出师了
今年的羌历新年祭山仪式就交给他来主持。”
▲王明杰说起释比传承这个话题,心情还是有点沉重。江门日报特派记者周华东摄
我有30几棵樱桃树,一年可以卖元。”
他告诉记者
自己前两年种了棵红李子树
现在还没有挂果
又种了一分地的玉米
▲山路如白玉。江门日报记者朱仑摄
而作为释比文化传承人
政府去年给了他元
今年会给元,养老金一年元
加起来的这些钱够用了。”
老人吃得少而简单
每天喝三四两便宜的酒
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78岁的老“释比”王明杰。江门日报记者朱仑摄
从这十年来看
现在的年轻人极少有愿意跟“释比”学习的
学这个“找不到钱”
而且记忆力要非常好,还要懂羌语
要学5年到9年。”
对于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王明杰还是有些忧虑
来源
博客
云朵之上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存在,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集聚区,现有羌族人口30多万,是四川省三大少数民族之一。来源
百度百科
羌文化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并经世代相传的文明成果,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文化、释比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乐舞文化等,羌族文化的标志物主要有羊、白石、羌笛、羊皮鼓(舞)、莎朗、羌碉、羌绣、羌红等,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地域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舞。江门日报记者朱仑摄
当前羌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文字语言的障碍。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羌语又分南北两大方言区,这些方言区中又有多个土语区。没有文字,语言差异又大,这对羌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致命的硬伤。
▲美丽羌寨。江门日报记者朱仑摄
二是释比传承断绝的危险。就如王明杰老人所说,现在的释比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归其缘由,不外乎难学与不挣钱两点。
释比是羌族中最主要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而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羌族文化活着的灵魂,由于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师父教学只能口传心授,徒弟学习全靠庞大的记忆力。
再加上学习需要数年之久,学成后的金钱回报并不高,如此一来,年轻人不愿意学,是很容易理解的。
如今的30万羌人中,能真正被称作释比的,也仅有数十人而已。
三是羌人“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日益发达,羌族与汉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汉文化对羌族有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的羌族地区,除了高山羌寨会讲羌语以外,河谷平坝上的人们基本上都用汉语交流,会讲羌语的寥寥无几。年轻一代走了出去,很多都不愿意回来,也不愿意学习羌文化。
四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5?12”大地震中,羌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非遗传人、文化实物、史料损毁严重,对羌族地区的人口、文化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震后外来援建以及相关旅游区的开发,又是一次对羌文化的强烈冲击。
读懂了羌文化传承的层层危机
也就读懂了王明杰脸上的忧虑
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血脉和根本
如何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来源:江门发布综合江门日报(记者/朱仑周华东)、《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作者:冬日)、网络等
责任编辑:邓艳琴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