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阿娇,广东观众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她那搞笑的高州口音。
其实阿娇平时讲一口流利的粤语,而且会讲标准普通话+8种广东方言!
阿娇原名吴苏妹,年生,祖籍广东恩平,年其父母亲在湛江工作,吴苏妹跟随父母在湛江生活,就读于湛江市第二中学。当年她天生丽质,容貌可爱,被同学们广称为二中“一枝花”。
真正的“娇姐”吴苏妹是湛江二中校花,是一位内敛文静好母亲
年,广东话剧团招募演普通话戏剧的新人,她考进话剧团,学艺三年出师,在普通话队里渐渐成为比较有分量的年轻演员。73年,随着形势发展,需要恢复和发展地区性戏种,粤语队也跃跃欲试,开始重新排剧,物色年轻的演员。
一次急着排一出小品,因人手不够,就向普通话队提出把吴苏妹“借用”两个月顶角色。可这一借就是“刘备借荆州”,紧接着要排演《风华正茂》了,粤语队就提出正式申请,把吴苏妹调过来。这可把苏妹给急坏了,因为她是湛江人,以前讲湛江本地话,到广州上学,用的是普通话,学了三年,好不容易才把舌头给卷起来,如今要在短期内攻下粤语关,她只好狠下决心,逼着自己去学。
那时她姐姐一家在广州,为了支持她学粤语,姐姐和姐夫就把一个月的收入全部贡献出来,给她买了一台“熊猫牌”的收音机。苏妹从此日夜离不开这台收音机,吃饭时听,洗澡时听,上厕所时还在听。她还常常上街,装作问路或者买东西,借这些机会锻炼开口说的胆量,也试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交流,区分自己说的与当地人的地道发音有何不同。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苏妹便攻下了粤语。
阿娇两母子出演《扭计师爷陈梦吉》,是不是很像?
吴苏妹(“娇姐”)不愧是个语言专家,为了塑造舞台的人物角色,她特地钻研了广东不同地区的方言。除了普通话、广州话、其祖籍恩平的四邑话外,吴苏妹还掌握了顺德话、湛江黎话、高州话、不标准的“化州话”以及少量的客家话、潮州话。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在各种方言中游刃有余。在高州、顺德演出后,观众都会认定吴苏妹就是当地人,对于一位表演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认同可说是最大的回报。
都说艺术源自于生活,但荧幕中的阿娇和生活中的吴苏妹却有着天渊之别——荧幕中的阿娇泼辣市侩,镜头下的吴苏妹却是内敛文静,每当拍戏间隙的时候,其他演员在外面天高海阔地拉家常,而她却静静地独个儿呆在化妆间里看书、看电视;荧幕中的阿娇是个十八般厨艺精通的大厨,但生活中的吴苏妹却不懂厨艺,甚至连买菜也需要别人领着。
吴苏妹说:“我不懂厨艺主要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小时侯妈妈煮菜,嫁人后老公煮菜,有一次“阿婵”虎艳芬到我家里做客,吃了两口菜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斥责我煮的菜是‘猪食’!”镜头内外的强烈反差赋予了吴苏妹更为强烈的喜剧色彩,以至每次上街散步,热心的FANS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娇姐,怎么你比电视剧里要漂亮这么多啊?”看来“娇姐”尽管“入不了厨房”,却绝对是个“出得厅堂”的大团长。
吴苏妹说她是因为出演“娇姐”而出名的,其实,“娇姐”这个角色是她偶然得来的,那时,《外》的导演找过她几次,每次她都因为工作太忙而拒绝了。后来知道导演要求的只是演只有两个小时戏的一个配角,她才答应下来。没想到角色很受欢迎,后来剧中加重了该角色的戏份,使“娇姐”成为一个贯通的角色。她说,不论哪种称呼她都很喜欢,因为它令她与观众没有距离,而且只要能带给观众欢乐,自己就达到了目的。
吴苏妹在《外》剧的成功,除了剧本塑造人物入木三分外,也和她从艺三十多年的深厚积累不无关系。就说“娇姐”那最具代表性的高州话吧,吴苏妹并非真正的高州人。她坦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事演艺工作,为着使角色更加丰富、真实、可信,她是特地钻研了广东不同地区的方言。除了普通话、广州话、其祖籍恩平的四邑话外,吴苏妹还掌握了顺德话、湛江黎话、高州话、不标准的“化州话”以及少量的客家话、潮州话。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在各种方言中游刃有余。在高州、顺德演出后,观众都会认定吴苏妹就是当地人,对于一位表演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认同可说是最大的回报。而被错认为是老乡的同时,可以看到作为一位演员所表演的人物与观众又在无形地拉近了距离。
曾有一位语言学的教授称赞她说:“你真是个语言专家啊!”这称赞,得来不易,没有平常在生活的舞台上提炼一点一滴,哪来在舞台的生活中表演到位到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w/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