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
在台山,水田不仅用来种水稻,还开发出旅游、养殖等多种功能。母亲节当天,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来到台山市中国农业公园的万亩良田,让孩子们观赏连片禾苗迎风招展的农家风光。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做到“物尽其用”,而且能够为种粮的农民提供丰厚的额外收入。
(台山都斛“广东第一田”)
高产示范农田引来自驾游客
位于江门台山市都斛镇莘村附近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拥有万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农田,被誉为“广东第一田”。
当地种粮大户李权立承包的水田,就在这主题园当中,“今年禾苗长势挺好,早造产量应该有保证!”已经过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为防止水田里的病虫害滋生,不少无人机已经开始在主题园内作业,来回飞行喷洒除虫药物。
“禾海稻浪”主题园区门楼上挂着袁隆平亲题的牌匾(谭耀广摄)
“妈妈你看,有无人机!”母亲节当日,有不少家长带着小孩自驾来到这里游玩。看到无人机在空中飞舞,不少小朋友看得手舞足蹈。其中一位家长林育恒正在教导儿子,“你看,水田里面绿色一棵棵的就是禾苗,你念的那首诗‘锄禾日当午’里面的禾就是它。”林育恒告诉记者:“我们家本来也是农民出身,这次正好让小孩了解他日常吃的米是怎么来的。
“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
记者了解到,“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面积亩,划分为八大功能分区,集聚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等功能,过去两年的丰收节,“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都作为江门的分会场。园内还建设了五邑特色农产品展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等设施,兼具科普教育等功能。结合周边的海鲜美食、温泉度假等元素,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
青蟹与海水稻“相护相成”
往“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深处走,一处处当地人称“蟹围”的水塘映入记者的眼帘。记者发现,部分蟹围上还长着禾苗。台山青蟹养殖协会会长王剑锋蹲在蟹围边的田垄上,细心观察着禾苗的长势和青蟹的个头。
(王剑锋实施蟹稻共生的蟹围中间的“蟹岛”上禾苗郁郁葱葱)
王剑锋说,台山青蟹是蟹中上品,每年80%销往外地,相比其他地方的青蟹价格高10至20元/公斤。如今,他正在实施蟹稻生态养殖模式:“水稻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使青蟹养殖生态更加优质。”王剑锋介绍,年他与另一个青蟹养殖户一起尝试稻蟹共生养殖模式,将水稻种在“蟹围”中间的“蟹岛”上。“事前考察周边的类似项目时,发现这种模式实施有个难题。”他解释说,台山青蟹养殖的环境处于黄茅海和潭江咸淡水交界处,土地含盐量比较高,从千分之八到千分之十不等,养蟹用的水含盐量甚至更高,“普通水稻品种不耐盐,没办法和青蟹一起共生。”(王剑锋实施蟹稻共生的青蟹)这时,来自湛江的“海水稻”专家陈日胜向王剑锋伸出了援手。据悉,陈日胜团队所掌握的耐盐碱水稻材料,耐盐度可达千分之十三,而且比较粗壮,不怕青蟹咬断,刚好适合稻蟹共生养殖。去年,王剑锋在蟹稻田四周开挖了6至12米宽、1.5米深的环沟,中间堆起40至60公分高的“蟹岛”,稻蟹共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稻蟹共生的地块,稻子产量亩产大概有斤左右。”王剑锋高兴地说,而且水稻可以减少病害,青蟹的品质不仅好,产量也增加了接近5%。今年,除了继续在都斛镇实施稻蟹共生外,陈日胜团队和王剑锋在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的“海水稻”试验田上又开展稻虾、稻蟹共生尝试。陈日胜解释:“虾、蟹养殖时,养殖用的流水可以冲淡稻田的含盐量,而且虾蟹产生的氨氮等成分能够成为水稻的肥料,这样土地的肥力会更好。”“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种植+”让农民收入提高“种植+旅游”“种植+养殖”......各类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多样化经营模式,正在台山各慢慢推广。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表示,目前,台山正在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类似“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的农耕文化景点正在各地兴起。如台山市水步镇,去年底就依托草坪里文旅项目和周边的水稻田园风光,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稻田音乐节。旅游业界人士欧阳耀认为,台山是大湾区内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县级市,“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个消费新热点,而水稻种植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正是台山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此外,江门近日也出台了《江门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年)》,提出到年全市基本构建完成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种养业新型产业体系,种养结合已经成为农业新的发展方向。“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多样化经营模式给农民带来最直观的受益就是收入的提高。李权立说,“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成了旅游景点后,“很多江门和周边城市的市民,周末就开车下来旅游、吃海鲜,有的甚至向我们买米、买海鲜,说这里的东西又好,价格又便宜。我们当地人赚了游客不少钱。”“稻蟹都养活了,一块地能够实现了两份收入!”王剑锋也表示,粗算下来,去年亩的稻蟹共生,除了卖蟹收入,还可收获数万斤稻谷,相当于增收数万元。陈日胜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南丰村的试验田里,“只要有30%的虾、蟹成活,每亩田就能增收将近0元。”(羊城晚报5月14日A6版)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台山市融媒体中心电视部
央视记者再度前来台山,寻找丁龙!
完整视频丨寻找丁龙(上)
尽管深居小巷,这种台山小吃仍被追捧
她喜欢唱台山民歌,传递正能量!
台山入选了!省首批历史文化游径名单公布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