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最班组拍摄手记工人日报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4/4/6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m.39.net/pf/a_4684514.html

郑后湖当时的宿舍已经废弃,门前的秋草长到及膝高。医院供电保障专班的队员们曾在这里吃住,3天就完成了平时15天的工程量

“雷神山”不会忘记

周云祝刚

扫一扫看见“最班组”

年9月29日,雨。

距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武汉还是那个忙忙碌碌的武汉,人群像是聚散的海潮,被地铁送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医院关闭后的几个月里,这地方已经像是一处沉默的遗迹,大门紧闭,无人往来。好似一切失去了价值的旧物,它只是横亘在那里。

人们好像已经忘却了这里曾经发生的灾难。

“忘了疫情才能体现我们工作到位嘛!”郑后湖半开玩笑地说。

雨接连地下,从早上下到中午,中午下到下午,拍摄时间只有一天。

下午的医院值守时的宿舍,现在已经完全废弃了,门前的秋草长到及膝高。难以想象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医院供电保障专班的队员们曾在这里吃住,3天就完成了平时15天的工程量——10台环网箱、28台箱变和7公里高压电缆的建设和安装调试。

“和我们那时候好像啊!”郑后湖楼上楼下扫了一圈,不禁有些感慨。

“那时候一天巡视三趟,走十几公里,和现在能一样吗?”同事吴生畅笑说。

“也是。”郑后湖也笑,“我们这就是微不足道的工作,但真是那种时候,想着我们不出错,更多人就可以活下来,手上就有劲了。”

看着郑后湖憨厚的脸,忽然想起初次见他时的情景。作为供电所的副主任,他却并没有什么主任的架子,反而像老农般和蔼宽厚,甚而有些小心翼翼,待人接物都透着“和敬”。招牌动作是用手背擦裤腿,想必是因为需要在繁重的任务后擦掉淋漓的汗水以便与同事来个握手或者拥抱之礼,遗憾的是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擦的位置不够“严谨”这个事实。

作为党员,郑后湖有党员的坚守,认真工作踏实做事,听说要修建雷神山时第一时间自告奋勇去搬电缆。接着为了保电,在这个高危区域又驻守了一个半月,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只睡两小时。这样的奉献精神不禁让我们心生惭愧,希望有一天也能有他的勇气。

郑后湖和同事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摄像机,镜头前多少显得不够自然,面部线条僵硬得像是卓别林的拐杖。

大家也没带伞,淋着雨拍了十几条也不满意,不过没人抱怨。他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一次又一次“保证完成任务”,操着一口别扭的普通话。

拍摄一直持续到晚上,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队员们驾轻就熟地穿上那件可以把身材撑成猛熊的防护服,在雷神山边上拍保电的场景,这段场景要还原当时一次长达5小时的巡视。

那天下着与这天相同的小雨,雾气漫天弥散,队员们饶是训练有素也禁不住春寒和体力的双重消耗。有年轻的队员委实支撑不住,向领队求助,领队只是淡淡地说“再坚持坚持”。队员最初觉得领队太不近人情,回到宿舍脱下防护服后才知道,领队自己也有常年的风湿,双腿早已经快站立不住。

保电的片段台词最多,情景也纷繁复杂,反而一次就过,仿佛熟极而出的话语,在某时某刻已经操演过千万遍。

“第一小组负责电缆井的引线电源,第二小组负责分接箱安装……”这是2月4日。

“老婆你看,这就是医院。我们一起加油,你守护健康,我保电护航!”这是2月5日。

“报告指挥部,江夏大花山医院供电配套设施巡查完毕,一切正常,保电值守人员24小时在岗。”这是2月15日。

“医院可以投入使用了,有你们在,我们真的很放心!”这是2月17日。

“感谢供电公司及时提供帮助,这个月为我们节省5万元,减轻了资金压力。”这是3月25日。

4月15日,医院患者清零,雷神山供电保障指挥部正式关闭。

春回武汉,万物生长。(作者系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职工)

镜头前的他们腼腆、拘束甚至表情有些不自然,而这些恰恰是一线员工最可爱的样子

“铁憨憨”变“网红”

王鹏

扫一扫看见“最班组”

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电化人,无惧高温、暴雨、台风,全年天24小时坚守在一线,守护着“浪漫之都”珠海的有轨电车,他们就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电化公司珠海有轨电车维保班组。

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该班组成员坚持“抗疫情、保生产”,每天坚持在线路上精检细修,在战疫中坚守的背影显得格外耀眼。

在得知要参加“最班组”短视频大赛时,大家既激动又惆怅,激动的是这些“铁憨憨”“糙汉子”也能上镜展示自己了,惆怅的是平日里只是拍摄简单的视频和照片来记录工作,从未拍过这类主题鲜明的短视频,这对大家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在经过几天激烈的讨论还未确定拍摄方案时,班组成员门闯提议:“刚来到珠海因为气候的原因,大家都不太适应,在日常工作中战过高温酷暑、斗过恶劣台风,怎么到了展现我们电化精神的时候却都害羞了呢?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市民乘坐舒适的有轨电车,我们从未停歇一直坚守,上线路、进车辆段,进行每日的维保工作。这期间,我们不是还在王涛队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好多次网上培训吗?短视频就拍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网上培训怎么样?”

短暂的安静过后,大家纷纷雀跃喊“好”。“展现实际的工作状态,真实、纯粹才最打动人,我们就拍网红成长记……”

疫情期间,维管工作也随着运营条件的变化进入了最低运转模式,部分员工处于待命状态。为了提高作业人员的理论水平,提升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做好维护工作,班组组织员工网上培训十余次。把“网课”搬进宿舍、搬进工地,既避免了人员聚集,又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倡议得到了大伙的积极响应,各作业队组织人员精心准备课件、认真解答提问,平时在现场和扳手、钳子、仪器打交道的“铁憨憨”变成了“网红”。

最终视频用采访的形式让大家谈谈心中所想,虽然镜头前的他们腼腆、拘束甚至表情有些不自然,但是没关系,这些恰恰是质朴的一线员工最可爱的样子。(作者系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职工)

疫情来袭,一向以“一言九鼎”为信条的毛应涛一再“失信”于妻子和女儿

男一号最“失信”

田宏远

扫一扫看见“最班组”

错过了年首季“最班组”短视频大赛,期盼中的“最班组”第二季如约而至。8月末,看到大赛通知后,我立即转发到所在的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员工群,整个群沸腾了。

“抗疫故事,我们太多了,一部短视频讲不完呀!”

“虽然我们不是抗疫前线,但坚守在大漠戈壁抗疫保产,每个人也都是英雄。”

“谁是一号?”

一直坚守在岗位,主持疫情期间生产的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副经理秦雪源就“最班组”拍摄选题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决定将此次拍摄作为对疫情期间班组先进典型及其事迹的展示,拍出精神,拍出干劲,拍出情怀。他同时宣布,海选一号班组、一号人物,一定要选出员工心中的“最”。

几天时间内,员工群里推荐的“一号”候选人已经有十几个,有的是疫情期间冲在急、难、险、重生产一线的抗疫突击队员,有的是并肩守护油田生产的石油伉俪,有的是不顾个人安危救助他人的抗疫志愿者,有的是带领团队完成特殊生产任务的兵头将尾。他们个个性格鲜明,事迹突出,这让策划组难以取舍。经过几番讨论,策划组最后决定以油气处理部员工毛应涛的最“失信”故事为蓝本进行还原拍摄。

毛应涛家在湖北潜江,他告别怀孕的妻子来到西部边陲,在荒凉的大漠戈壁守护石油生产。本来答应妻子,临产时要赶回家陪伴她迎接孩子的到来,却没想到遭遇疫情。妻子在疫区,他在戈壁,两人相隔千里,心在一处。后来疫情缓解,他打算回家看女儿,却因工作延误,又遭遇新疆疫情,再次“失信”。

一向以“一言九鼎”为信条的毛应涛,一再“失信”于妻子和女儿,得到的却是亲人的理解和支持。

“一号”人选公布后得到了全厂职工的一致认可。真实故事还原,让拍摄更接地气。因为短视频要求时长在3分钟以内,要想细细讲述一个完事的故事,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们在情节的取舍上反复推敲。

拍摄过程中,班组员工都以能参加拍摄为自豪,即使作为群众演员,几秒种的镜头也是倾尽全力。毛应涛的事迹不仅感动着剧组人员,更成为全厂人坚守西部边陲夺取抗击疫情和上产创效双胜利的一面旗帜。

与毛应涛并肩抗疫的男二号是一位新分来的大学生,所讲述的故事也是真实情节还原的。因为女主角不在西部,所以由另一对情侣出演。那只精致的荷包的主人远在甘肃,在看到视频后也深深地感动,毅然选择到新疆继续完成硕士学业,并决定在完成学业后,在距离爱人最近的城市从事教育事业,共同为西部的发展奉献青春。

希望这部洋溢着石油芳香和浓浓情意的作品,能成为《最班组》第二季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在你的心中荡起淡淡的涟漪。(作者系西北油田采油三厂职工)

这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海上保运阵地战”

迎风逐浪的码头卫士

杨军胡蕊

扫一扫看见“最班组”

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武汉告急、全国停摆。疫情也波及地处渤海湾畔的冀东油田人工岛。危难之时,肩负海上油气生产运输保障工作的冀东油田志达公司人工岛码头班员工,喊出了“保运就是保油”的铿锵誓言,也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海上保运阵地战”。

由于码头员工和船员的家多数在外地,遇到疫情惦记家人难免产生思想波动。于是安抚员工情绪的任务就落到了班长身上。三号岛员工徐建宏身在湖北江门,疫情较为严重,原定1月29日返唐的计划一直未能成行。三号岛码头班班长张武善与其沟通交流,及时掌握该员工的思想状况。

遇到员工对某项防疫要求、规定或措施存在疑惑时,张武善会进行细致的讲解,答疑解惑,提高员工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认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他还开导大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

夏季是油田生产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保障海上钻机搬迁,码头班像上紧的发条一样,力争疫情防控和海上保运两不误。

8月,志达公司码头班接到重点任务:一号岛至四号岛井队搬迁,连续4天,每天凌晨3时现场调度收集各岛海况信息、统计上岛车辆及船舶状况;4时码头现场工人全部到位,对车辆拉运设备的捆扎情况进行逐一检查,按照程序严把车辆上船关,做好各项安全措施;5时30分,三艘滚装船全部发往四号岛;8时30分,一号岛码头门前和门卫候船厅人头涌动,熙熙攘攘,登岛人员办理手续等候登船……

一号岛码头班班长和安全员各司其职,在现场指挥和疏导着人员和车辆,整个码头现场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今年以来,冀东油田志达公司各人工岛码头班累计开展岛上生病员工应急救援、恶劣天气油轮离泊拖带演练10余次。船舶累计航行航次,共运送车辆台次,人员人次,装油.89方,卸油.87方,忠实履行了码头卫士的职责。(作者系冀东油田职工)

“天仙女”的故事也许非常平凡,却蕴含深意,她是疫情之下钢铁企业万千职工队伍的一个缩影

女一号是“天仙”

杨亚京

前些天,在视频大赛工作群,我们看到了工人日报编辑老师推送的“最班组”拍摄手记,觉得蛮有意义的。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仅可以记录在拍摄制作视频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加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文字这种形式再次回想起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此次大赛的主题是“疫情下最难忘的班组故事”,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医疗防疫的最前线,我们接触最直接的是车间的生产一线,触人泪点、吸引眼球的故事少之又少,拍摄职工们平日里进行厂区消杀、体温测量等防控疫情的工作有些平淡无奇,没有独特之处。对于我们钢铁企业来说,选用合适的素材去拍摄成了亟待解决的“老大难”。最后我们达成一致:要拍就拍好,把疫情之下一线班组的闪光点给拍出来,否则还不如不拍。

首要的就是找寻合适的拍摄素材。我们像“病急乱投医”一样,不停地找各所属三级企业联系,打电话、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0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