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背后藏着一个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4/5/14
如果我告诉你——在一线城市,你把一个正常单身男青年介绍给一位女性,相当于给她送了20万大洋的人情。你敢信吗?你也许会觉得荒谬。但在北京80万适龄单身女性看来,一个符合她们要求的“正常单身男青年”,甚至要更加稀有。并不是说她们“巴不得嫁出去”,相反,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但这样的现象反映出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1神奇的反转你可能感到疑惑,不是一直说我们男多女少,全国有几千万光棍吗?的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中国经济数据来看,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万人,男性人口万人,女性人口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45。也就是说,我国男性比女性多了万。其中,21-30岁的90后男性最惨,他们中将有10%的人找不到对象。但如今,在中国的大城市,这种现象似乎出现了“逆转”。根据城市战争的梳理,在各大城市近期发布的统计年鉴中,出现了一个离奇的现象: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5个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共性”:女多男少。在这其中,性别比例最失衡的是广东佛山,户籍人口中男性只有女性比例的94.71%;哪怕是男性人数占比最多的深圳,也只达到99.68%。▲图源城市战争如此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个背离大家传统认知的现象——尽管全国的男性比女性多了三千多万,但在中国顶尖的那些大城市里,户籍人口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多男少。进一步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更逼近本质的事实: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出现“女多男少”的情况。以广东省为例,年广东的总户籍人口当中,珠三角9大城市,除了惠州、肇庆、江门,其他6个城市的户籍人口全部是女多男少,然后粤东西北的全部城市,都是男多女少。根据城市战争的梳理,从区域角度看,广东四大区域(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中,只有珠三角的户籍人口,呈现出女多男少,而其他三个区域都是男多女少。在浙江等区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无独有偶,前两年的一组调查数据发现,北京现在的适龄单身女性竟高达80万,位居世界之最。其他一线城市,适龄单身女性的数量同样居高不下。中国大城市反常的性别比例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经济趋势?2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尽管从常住人口来看,在许多大城市依然是男多女少。但大城市里户籍人口的“女多男少”,已经足够折射出一个趋势——女性更愿意也更容易留在大城市。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剩女”也要更多。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我国15岁及以上未婚人口数为人。按照0.78‰的抽样比例来算,年我国单身人口达到2.10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5%。而这些单身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将30岁以上未婚男性或未婚女性称为“剩男”、“剩女”,那么,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30-34岁的剩女中,城市剩女占比最高为50.53%,而农村剩女占比只有为35.04%;同样在这一年龄段,农村剩男占比为47.02%,城市剩男只有38.59%。以至于人们惊呼——剩女在城市,剩男在农村。如此一来,一个极为折叠的场景出现了。在大城市里,无数的优质大龄女青年翘首等待着心仪的白马王子,为了觅得如意郎君甚至陷入骗子精心设计的“杀猪盘”,落得个人财两空。有些心灰意冷,甚至走向了不婚主义。而另一边,在广大农村地区,极度失衡的男女比例催生出“天价彩礼”,并衍生出无数真实的荒诞案例。甚至,还有专家为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给出了奇葩的建议:把农村剩男输出到女性集中的行业和地区,牵头组织鹊桥相会。嘈杂的声音之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动因?一方面,高学历女性占比越来越高了。根据此前第一财经的调研,如今很多高校在校生里面,女生比男生要多,尤其是到研究生阶段更多。这些高学历女性毕业后大多会选择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绝大多数都会选择留在城市。麦可思研究院曾调研过全国届本科生就业情况,男性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外省就业的人,30%毕业三年后回了家乡;而女性毕业生的该比例仅为18%,也就是说超八成依旧在他乡。除此之外,在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下,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不同的。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是到了适婚年龄,如果不能在大城市扎根(主要表现为买房),就会返回家乡中小城市。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女性,更多考虑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并不一定要有房子。而且,能留在大城市的女性由于自身条件不错,往往要求都不低。有网友用一张图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真相——3一个更大的趋势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这就是如今的现实。站在当下的节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迟迟没有公布,中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已是既定的事实。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相较于人口总量,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人口结构。有人说人口少一点没关系,许多西方国家人口也很少,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很高。说这话的人,正是忽略了中国的人口结构。根据人口模型的预估,年左右中国将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40年后,每3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到那时候,一对年轻夫妻的头顶,不仅仅是6个钱包,更是6个日益沉重的负担。如果说年龄结构的失衡还能通过鼓励生育来弥补,那么地域结构的性别失衡似乎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了。在过去几十年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滋生了太多的“大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城市公共服务过载、对周边城市的虹吸……但实际上,我的看法和陆铭在《大国大城》里提到的一样——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如果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人口自然会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城市,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下降后,会在农业、旅游业、资源产业等领域大放异彩。依靠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小地方也能取得与大城市一样的人均财富。放手发展超大型城市,这既会让城市繁荣,也会让乡村复兴。这就是大国大城的真正意义。超级城市化大势所趋,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大国大城还未完全实现的路上,性别比例的地域失衡还将加剧。大城市会有更多剩女,小地方会有更多剩男。这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经的阵痛。4尾声超级城市化的趋势,不只出现在中国。这里有一组数字:美国纽约万人,大约是洛杉矶(.6万人)两倍,芝加哥(.6万人)的三倍;日本东京万人,约两倍于横滨(万人),三倍于大阪(.7万人);德国柏林万人,恰好两倍于汉堡(.4万人),约三倍于慕尼黑(万人);……这是年,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经济学里,这样的现象被称为“齐夫法则”——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第二大城市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的三倍……是第N大城市的N倍。年-年,中国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占比分别由3.7%、19.3%增至5.3%、22.3%,三、四线城市则由30.9%、43.5%降至30.6%、41.3%。联合国曾做过预测,到了年,万人以上城市的个数有望增至41个,人口占比将进一步上升8.7%,上升2.2个点。人口会向少数城市圈不断聚集,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一场全球人口的超级大洗牌,正在加速到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rk/1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