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夯实基础补短板创新机制保安澜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3/12/31

一声开工令下,机器轰鸣,吊臂此起彼伏。今年5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作为广东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把清澈的西江水东输,为广州南沙及珠江东岸城市“解渴”。

7月24日上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实验室揭牌,广东“智慧水利”与气象将深度融合,为大湾区水安全保驾护航。

7月25日,院士专家聚首羊城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按照规划,广东到年将初步建成不低于公里的万里碧道,其中,以大湾区碧道试点为重点的“1+10”省级碧道试点任务,将在年5月基本完成。

这些都是广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档升级,奋力建设美丽湾区的缩影。

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全省水利部门扎实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撰文:谢庆裕粤水轩

优化配置促均衡科学调度水资源保障大湾区供水安全

从地图上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线路总长度.2公里,宛如一条横贯粤港澳大湾区的巨龙,未来将西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珠江东岸。

西水东调的背后,是保护水资源、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的持续努力。

汛期雨水集中、枯水期雨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是广东乃至大湾区显著的水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东江流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广州东部、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市近人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但上述区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3,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逼近国际公认40%的警戒线。而流量排全国第二的西江,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只有3%左右。

对此,作为国家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水利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持续推动下,今年全面动工。其总投资约亿元,总工期60个月,建成后多年平均年引水量17.87亿立方米,将有效解决广州东部、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此外,广东力促对澳门第四条供水管道工程、珠海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尽力优化珠海、澳门区域水资源配置。

广东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又积极通过水量的科学调配,最大程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水安全。

广东率先在东江流域实施水资源分配制度,将东江可供分配的水资源分到流域内各市及香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倒逼各地节约用水。同时,在东江流域实施全年水量调度,水库将汛期雨水拦蓄下来,供枯水期使用,实现雨洪资源化,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问题。

在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监测大厅,一面巨型屏幕显示着流域内各监测点的实时视频,水量、水位、流量等各种实时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实施水量调度,广东建成了全国首个水量水质实时双监控系统,对东江干流及主要支流55个主要监控点的重要信息实时监控,并按调度计划对流量、水位进行调控,对各市交界断面还增加水质监测。”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负责人说。

至年,东江分水已运行10周年,在东江供水区人口由多万人增至近万人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

补齐短板保安全再投入多亿元治理中小河流

不仅供水安全,保障水安全还体现在防洪能力的提升,深入基层“最后一公里”。

“过去我们这里一下雨就水淹,不下雨就旱,水安全没保障,近千亩的土地因此撂荒几十年。后来流经我们村的矮车河于年治理后,年就有企业来投资,建成远近闻名的农业旅游产业园。”干了一辈子村支书、现已退休的梅州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曾群,对水安全的认识深有感触。

防洪安全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水环境,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为补齐防洪短板,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山区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计划在—年期间,对山区五市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进行全面治理,规划治理河长共公里,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年底以来,广东中小河流治理已累计完成超1万公里。治理后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全面提升,年成功防御了7个台风和18场强降雨影响;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流经过的城镇和村庄的人居环境也大大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从年开始,广东将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复制推广至全省其他16个市,实施第二期中小河流治理,计划从年至年,再投入亿元,规划治理宗项目,治理河道长度公里。这将惠及水网密布的大湾区,使其防洪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小河流治理,仅是广东进一步补齐防洪短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广东还不断加快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北江流域潖江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江海堤围达标加固、城市易涝点整治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澳门加快内港海旁区防洪(潮)排涝工程前期论证和建设工作。在城市内涝方面,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保障防洪安全。

深化改革强监管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落地见效

天下起大雨,71岁的周玉妹和老伴再也不用担心。不久前,她和老伴离开了生活近30年的旧木船,住进了江门开平市城区50多平方米的新家。

在当地河长的牵头推动下,江门开平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部门、镇街共同推进“住家船”整治:做通船民思想工作,制定上岸安置方案,为船民组织房源、协调拖船开展清理……原来以船为家的多户居民,今年陆续“洗脚上岸”过上城市人生活,被船侵占数十年且脏乱的河道,水质开始逐月变好。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今年5月,广东省作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5个省(区)之一,被国务院予以督查激励。开平住家船整治带来的水环境及民生改善,正是其中的缩影。

广东自年底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自年6月又提前半年建立湖长制。如今,全省共设立五级河长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5万名;设立湖长名。其中,省、市、县、镇四级全部实行双总河长制,全面构建起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体系。

河长高位推动,治水责任层层压实。近两年来,全省五级河长巡河超过万次,其中省、市、县三级河长巡河指出问题个,落实整改问题个。作为河湖治理1.0版的“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河湖治理2.0版和3.0版的“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和万里碧道建设加速推进。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河湖管护举措。如广州市创新设置九大流域河长,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深圳市坚持大手笔投入、大兵团作战、大系统治理,全力攻坚水污染治理;江门市创新建立河长巡河“三个清单”制度,设立水环境“红黑榜”。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广东还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

广东,正通过践行新时代治水方针,深化水利改革,补齐水利短板,强化行业监管,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可靠的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保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s/10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