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让银信走出深闺,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江门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4/1/1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进一步发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丰富江门侨乡文化内涵,昨日,市委宣传部召开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工作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出席。

周华东摄

研讨会邀请省有关部门专家,以及五邑大学专家学者,台山市、开平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本地银信民间收藏家,围绕银信的现实意义、我市目前银信保护、研究、利用现状展开讨论。

周华东摄

陈冀指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批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银信(侨批)中的家风故事、爱国故事、民俗故事,创造五邑银信(侨批)的春天。

陈冀强调,要收集保护,竭尽所能,以更多的投入、更好的技术手段对银信进行抢救性保护。要夯实基础,深入研究,把银信理论研究做深做透,把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要活化包装,整合更多潮流的方式,“用情感去包装,用道理去说服”,让银信走出“深闺”。要以平台思维,创新运作,建议组织成立相关协会,把官方、民间的银信“串珠成链”,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

陈方欢摄

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有一个

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江门,

有着多万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

分布在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江门,

一张张泛黄的银信,

便是老一辈侨胞艰难创业史的有力见证,

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始终闪耀在历史长河里。

侨乡江门是银信档案“宝库”

银信(侨批)是指

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

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

是“银”和“信”结合的档案文献。

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年从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寄往香港上海银行的汇单(江门市博物馆馆藏)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银信档案馆藏丰富,截至目前:

江门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

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了件展品,其中件原件;

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共有件(套),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研讨会上,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展示的各收藏机构列入侨批申遗文本中的侨批数量资料显示,约15万份侨批列入侨批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份。这些侨批中,最早的是光绪九年(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

“银信档案作为江门地区重要的华侨文物资料,一直是江门市博物馆重点打造的特色馆藏华侨文物专题。”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市博物馆在征集工作中做到“逢银信、必征集”,尽可能多地将银信资料纳入馆藏体系。

江门银信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早在多年前,

一封封来自世界各地、道尽家长里短的银信,

记载着五邑海外游子对家的眷恋被邮寄了回来。

现存的银信档案大部分历经百年,

难免受潮、虫蛀,外观破坏严重。

如何保护这批银信档案成了文物工作者的重点。黄志强说,目前江门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实现恒温恒湿和分类保存,银信档案资料存放在纸质文物库房,库房柜架等做防虫处理。此外,博物馆购置有真空杀虫机两台、冷藏冰柜一台,可以在馆内实现银信档案资料的杀虫处理。

“当年的银信基本都是用墨水书写,这种墨水即使一直不动它,经历百年之后也会自动消失。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和多家学术机构合作,想办法进行一些修复工作。”黄志强说。

据了解,江门市博物馆目前和广东省博物馆以及省内修复单位合作,已经完成了数十件银信档案资料的修复。在澳门文物修复学会的指导下,正在逐步建立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未来江门市博物馆将具备独立修复银信档案资料的条件。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认为,江门有关侨批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对侨批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护,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侨批保护蔚然成风。

把银信学术研究做深做透

承担侨批申遗文本的主要学术工作;注重学术研究的支撑作用,标志性获奖全省最多;在全国第一个获得并完成侨批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率先开展银信的跨国家、跨族裔比较研究……研讨会上,刘进细数银信文化价值挖掘与弘扬中的“江门贡献”,其中不少与“研究”相关。

“全方面挖掘银信价值,首要是加强对银信的学术研究,为保护活化银信提供支撑。”刘进认为,银信价值的凝练与传播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银信文化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等各领域,江门市人大代表、银信民间收藏家罗达全建议,尽可能收集留存更多有价值的银信文物,同时加快整理出版更多银信资料,为学界研究提供便利,推动银信研究多出成果。

黄志强表示,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市博物馆将积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银信提供便利,并努力建设一个银信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另外也将鼓励馆内同事开展银信研究工作。同时,将积极促进银信资料汇编出版以及研究成果的出版。

做好银信的活化利用

研讨会上,一张由无数银信构成的冲天“云柱”的照片,瞬间吸引了大家眼球。“展示藏品并非静默无声,它们完全可以动起来,‘活’起来,走到市民身边。”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说,越来越丰富的文创产品,就是该馆探索“活起来”的经验做法之一。

在银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门做出不少探索。比如,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精彩侨乡”App,专门设置“云书信”栏目,展示“最美家书”。开平市博物馆将23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

五邑大学教授石坚平认为,银信活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讲好“银信故事”来讲好“侨乡故事”,建构完善侨乡文化品牌,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对侨乡文化的认识、认可和认同,要把银信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

“我们能否尝试以银信文化为基础,进行剧本、小说、话剧等方面的创作?现在抖音这么受欢迎,我们可以在抖音平台上举办银信文化短视频创作大赛,吸引更多人去参与银信文化的活化。”石坚平说。

让银信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银信亦如此。罗达全认为,可以到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展示银信,更好地展示江门的人文。还可以通过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走出去”的银信展览等平台和形式,让银信被更多人熟知。

“对!银信的资源共享、宣传推介非常重要。”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柳超球非常认同罗达全的观点。他表示,江门五邑有两大世界级“遗产”,如今却是“一冷一热”的局面: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为人知,银信却有不少本地人不认识。

“目前我们在如城市宣传片、标志性建筑、重点项目等展示推介的‘窗口’中,关于银信的元素还是比较少,需要加强。例如近期正在征求意见的城心轴线慢行系统设计方案,是否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银信文化元素?”柳超球表示。

“银信档案不能只存放在博物馆里面。”刘进认为,银信价值的弘扬必须以文化传播为重点,“我认为,可以在城市建设当中融入更多的银信文化元素,比如在城市公园中展示银信档案的图片资料、建一些银信文化设施,让城市文化与银信文化更好地融合”。

陈方欢摄

专家说

广东省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宣中:加强侨批与侨乡核心文化相结合

江门在侨批保护活化利用方面亮点纷呈,侨批馆藏数量和质量也位于全省前列,侨批征集力度比较大,且保护利用活化成果显著。此外,江门还有效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为侨批的活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议江门将征集与整理、宣传与研究、保护和活化相结合,文化宣传多运用侨批元素,比如开平市赤坎文旅小镇,要对其进行指导,让小镇多涉及侨批项目。同时,宣传文化部门可以加强与教育部门协同合作,编订侨批普及读本。此外,建议继续加强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多地将侨批档案展示在公共空间,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成立侨批研究委员会、侨批协会。加强数据化建设和人才引入,深化对侨批的研究。加强江门和港澳的合作,加强对海外侨团侨批的征集,通过加强和侨团的接洽,填补侨批征集方面的空白。加强与同为侨批重镇的梅州、汕头甚至福建方面在侨批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专门的侨批网站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s/10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