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以工业立市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在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在我省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并连续3年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的大背景下,江门重提“工业立市”战略是否过时?江门应重点发展哪些支柱性工业?“工业立市”的路径如何走?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建议。
一、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门提出“工业立市”思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世界经验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工不富,除了少数国家或地区(例如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都要经历一个工业化的阶段。工业文明、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发生的最伟大事件之一。不算工业化的前期孕育时间,英国大约花了年才走完了工业化,美国约10年,日本约年,中国的工业化到现在走了约70年。后面的国家在时间上有压缩性,工业化的路程越来越短。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完成工业化仍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过程。按照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的实证研究,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年美元,购买力平价)时,工业化才算完成,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年,江门人均GDP约美元,换算为年美元约为美元,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江门现在重提“工业立市”并不过时。
图1:部分国家和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从主要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来看(图1),第一波的工业化国家如英美,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二波工业化的国家德日也在下降;第三波的代表韩国,现在第二产业产业还占了38%。而第四波的中国正处于上升期,整个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从第二产业和重化工业的比重来看,目前重化工业在中国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从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来看,韩国水平还是比较高,即便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日本,重化工业的产品例如钢铁产量从上世纪60、7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直至今天仍处于很高的位置。因此,江门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大力推进工业立市。
二、装备制造业:江门工业发展的重点江门立什么工业?按照广东省的产业部署和规划,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带;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佛山、江门等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当然,这两个带不是割裂的,是互相融合的。对于江门而言,未来要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上。原因在于:第一,目前江门的经济总量水平与广东省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城市差得很远,而且从年至年,经过16年,经济总量差距越来越大。第二,江门的工业比重不低,甚至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省平均还高,但是规模小、层次低。工业规模在珠三角的九市中基本垫底(图)。年,江门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列珠三角末位。
图:-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从工业和制造业的内部结构看,江门排在第一位的是化学制造,第二位是金属制品,第三位是电力。可喜的是,江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比重比全省高(图3),说明江门的装备制造业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图3:江门工业结构与全省的比较(,%)
作为装备制造业,我国未来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按照国家产业规划,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卫星、轨道、海洋等。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优势看,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智能装备制造集中在东北和长三角地区。因此,江门可选择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同时,积极发展智能制造。
三、产品内经济分工:工业立市的战略思维江门作为珠三角的一员,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相对偏弱,未来工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将优质装备制造业吸引过来?产业应定位在哪个层级?我认为关键在于要遵循产品内经济分工的逻辑。何为产品内经济分工?目前我省正大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产业共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共建的核心思想就是外围地区和中心地区,或者说产业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配套地区要在同一技术水平下发展。过去我们的思维是落后地区先发展低端产业,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高端产业。按这个逻辑,落后地区只会永远落后,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产业的跨越。而按照产业共建的逻辑,落后地区有可能打开产业“反梯度”的机会窗口。大体上,区域间经济分工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间分工,例如汽车与纺织的分工;第二阶段演化为产业内分工,比如同样是汽车或纺织生产,但制造、研发、营销等环节按价值链分工布局到了不同的区域,落后地区往往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今,全球经济分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产品内分工,即不同地区在相同技术水平下分工协作来生产同一种产品。例如生产苹果手机,有的做芯片,有的做插头,有的做面板等,最后集成在一起,最终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那么,按照这个理论,江门接下来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能按照传统内的产业内分工逻辑,否则难以走出过去低增加值、产业层次低的困境。对于江门以及珠三角的外围地区来说,要实现经济赶超、实现产业跨越以及实现和发达地区在同一技术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国际竞争,产品内分工提供了契机。为何我们说现在产品内分工成为可能?主要是因为,第一区域间交通的改善使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第二信息技术革命,比如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使信息交流成本不断下降并出现“距离死亡”的崭新局面;第三国际贸易的大趋势是将关税尽量降低到零,逐步拆除国际、区际间的贸易壁垒。这些因素使得产品内分工成为了经济分工的新趋势。
接下来,江门无论是发展智能制造,无论是东岸和西岸联合起来发展智能制造,无论是从深圳引资、从东莞引资,乃至从香港引资,从欧美、日本引资等,一定要遵循产品内分工的逻辑。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本文为作者出席我市“工业立市与江门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