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人团聚,除了享受天伦,就是共叙旧事了。旧事之中,必有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或者一条街,一家店;或者一个人,一件事,他们或者它们,在我们的岁月回首中若隐若现,成为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精心策划了一组《江门记忆》
期望以短视频的方式
保留属于我们共同的生动记忆
《江门记忆》第十一期:
《小蜢伊人》
炎炎夏日,
很多人喜欢开着空调、风扇。
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记得
曾经为你送上一丝清凉的那柄葵扇,
以及那编织着新会传统文化的葵艺?
这一次小编将和大家一起重回仲夏,
漫步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葵艺人,
寻找炎炎夏日中那一份江门记忆!
???
葵艺介绍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的葵艺技术,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其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就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时,从事葵艺工艺品加工的人数就超过了10万,葵类加工业更是成为了新会的主要经济支柱。
但随着电扇、空调的普及,葵类加工厂陆续倒闭,厂内人员纷纷转行。梁阿姨就是其中一员。
创意市集退休了走进创意市场后,梁阿姨重拾了葵艺。梁阿姨,全名叫梁运连,70年代到井岸新会葵厂学习葵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葵艺。
梁阿姨最为得意的作品,无疑就是这艘由葵编织而成的大船。船代表着一帆风顺,而船头的草蜢则代表着生生猛猛。“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小蜢伊人?”梁阿姨笑着说。
梁阿姨认为,现在很多人对葵艺的了解不够深,特别是小朋友。但真的教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很开心地接受。“有人认同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对梁阿姨来说,葵艺已经不再是赚钱工具,更多的是一个爱好。
葵厂葵厂,是梁阿姨制作葵艺的材料来源。而黄大姐就是这一家葵厂的经营者。葵厂是由她的姥爷传承下来的,由梅江搬迁至三江这一边。
戳这里查看葵围全景图
对于葵厂,黄大姐有着经营者的无奈。葵,需要大片没有车辆来往的土地进行晾晒,又要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成品。土地、天气、产业的萎缩等多重原因导致黄大姐的葵厂产量相比上一年缩减了三分之一。
“希望葵艺可以继续下去,让年轻人可以知道这个葵艺是我们新会人的骄傲。”面对着镜头,黄大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黄大姐来说,葵艺已经不仅是工厂的产物,更是一份骄傲。
文化馆文化馆会定期开设学习葵艺的公益培训班,让市民免费、近距离地接触葵艺。而廖惠林,“新会葵艺”的传承者,就是培训班的老师,见证过葵艺的旺盛,热爱着葵艺这个新会的传统手工艺。
面对葵艺的发展,他表示特别有信心。“葵的产量萎缩是必然的,以后应该更加地面对市场。”他以一颗匠心认真制作每一柄葵扇,一柄葵扇就是一个艺术品。他的葵扇也因此深受市场的欢迎。
△照片摘自网络
“虽然他们不是很了解葵艺,但总会带有自己的想象力,为葵艺增添色彩。”他对一个小妹妹的葵艺作品十分赞赏。可能,对他来说,葵艺不仅仅是编织出来的工艺品,更是一份传承。
三个人、三个不一样的地方
三种对葵艺不一样的看法。
同样的是,时至今天,
即使葵艺产业急速萎缩,
即使遇到很多困难和不顺,
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葵艺的热爱,
并一直为此而坚守和努力。
葵艺,是我们的骄傲,
也是烙印在江门文化基因中的记忆。
但葵艺,不能仅仅是记忆,
需要的是这一方水土上
每一个人的重视、传承与创新。
希望未来在葵艺传承这条路上,
能看到你我的脚印。
-------留言活动-------
留言
“
如今你还在用葵扇吗?
在你的身边,有像葵扇一样虽然不是独有,却难以替代的东西吗?
”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和小编分享一下哦!
《江门记忆》共11期,在江门邑网通白癫风医院怎么样白癫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