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国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同时,江门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国家级智库力量开展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及时调整、深化我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为未来构建大格局打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融入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江门市主动担当,在发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致力为大湾区东西两翼协调发展以及大湾区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作出贡献。
△正在建设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配套工程。
“建设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是新形势下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的目标定位,枢纽门户城市不仅是地域和交通的概念,也是经济概念、功能概念,内涵丰富。”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应该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开放性。从江门的情况来看,首先,江门地处“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在空间上与广佛都市圈、深港经济圈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黄金三角地带”,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江门深入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深茂铁路、中开高速、江肇高铁、黄茅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全方位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珠三角干线机场。
其次,江门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可成为大湾区最具潜力的经济腹地。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市,拥有珠三角难得的处女地——大广海湾经济区。二是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海域、岸线、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等资源。三是独特的华侨资源,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万人,分布在世界六大洲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江门拥有良好产业基础以及营商、创业创新环境,先后出台“民营经济12条”“招商引资激励政策12条”“实体经济十条”等政策,从去费减负、简政放权和专项扶持等方面最大限度扶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可成为珠三角新一轮的投资热土。
发挥空间优势为大湾区建设开辟“新天地”
江门在大湾区中的最大优势,无疑是空间。为此,江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承载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加快“5+1”重大产业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四个新城”,开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天地”。
记者了解到,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等五大万亩园区,今年将新增“三通一平”土地亩建设,并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和供热、供气、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将重点深化与深圳、广州、佛山等地产业对接力度,承接先进装备产业转移,狠抓实超10亿元的重大优质工业项目落地,力争在新能源电池、激光装备、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
立足为大湾区聚集人才的江门人才岛,今年将启动总投资额超50亿元项目建设,加快环岛景观带升级改造、国际教育培训中心、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此外,还将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入托、出入境等突出问题。
“四个新城”则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其中滨江新区立足于滨水园林新城区,打造总部经济基地;科创新城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功能;枢纽新城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以江门站为核心的枢纽城市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