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全国多地纷纷进行祭祖扫墓活动。
莫浩槐摄
在江门恩平,当地民众对于清明祭祖相当看重,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当地外出工作或者出国的华侨、港澳同胞,都会在清明节前回乡祭祖。
恩平人称清明祭祖扫墓为“行山”,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恩平人有趣的“行山”习俗。
一家大小热热闹闹去“行山”恩平人“行山”是一个家族内重要的事情,每年家族内的亲戚都会认真商议“行山之日”,确定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参与的日期,一般会选择清明节前的周六日,因为这两天机关单位和学校都放假,家人可以集中在一起,“行山”气氛更热闹。
罗明春摄
祭祖的路再崎岖难行,也挡不住恩平人行山的虔诚。郑玉龙摄
“行山”当日,恩平人一家大小,抬着烧猪,挑着卤鹅、烧饼及其他祭品,来到坟头,先将坟头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摆上依次猪肉、烧猪、卤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等,挂上白色的“山纸”(祭祖时放在坟头上的白色纸张),点燃香、蜡烛、纸钱、纸花等祭品。然后,一家人在坟前一字排开,大家双手合握虔诚地向祖先形拜礼,拜祭的时候,家中长辈还会在一旁口念“今年,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赚钱发财”等吉祥话语。最后,燃放鞭炮,一个先人祖坟的拜祭活动结束。
徐卫良摄
罗明春摄
随着清明节临近,近段时间,恩平不少乡村的山头野岭也热闹起来了,络绎不绝的“行山”人群,大人小孩在山头上铲草、谈话、说笑,祭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红艳艳的爆竹纸和雪白的“山纸”,与周围青葱的树木相辉映,把山头野岭点缀得七彩缤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恩平人“行山”:传承孝道凝聚合力恩平人“行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也是一脉宗族,一方姓氏的大事。恩平人还流行“行公仔山”(“公仔山”是指一个宗族的祖先或始祖所葬的山坟),“行公仔山”往往参与达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场面壮观、活动组织也严谨有序。
资料图片恩平郑氏宗亲开展祭祖活动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祭祖体现着孝道文化。中国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了发扬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资料图片恩平陈氏宗亲开展祭祖活动
一直以来,恩平人重视“行山”,重视祭祖,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孝道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
此外,恩平是著名的侨乡,每年清明祭祖海内外的恩平人都会回到家乡拜祭祖先,通过“行山”进一步团结海内外家族成员,凝聚合力,也是教导子孙不忘根、不忘本,情系家乡、共谋发展的一个载体。
恩平人“行山”必备烧饼、烧猪恩平烧饼是恩平地区独特的清明节时令食品,也是恩平人“行山”必备的祭品。恩平烧饼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关于恩平烧饼的起源,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版本。
恩平烧饼陈明思摄
其中一个版本是,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老百姓苦不堪言。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
还有一个版本是,在明朝恩平有个开私塾的老师,为了筹钱免费给贫穷的孩子教学,他便始创了恩平烧饼,做起了烧饼生意。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穿越历史的时空,去知道恩平烧饼起源的真相。但能够五六百年经久不衰,足以证明恩平烧饼的强大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不同版本的传说,反而为恩平烧饼增添了神秘色彩,沉淀了文化底蕴。
恩平烧猪仁杰摄
烧猪也是恩平人“行山”的必备祭品,有些人会购买一大块的烧猪肉,有人会购买体积较小的乳猪,还有人直接购买整只的大烧猪进行拜祭。传统的大烧猪由于体积跟重量较大,一般家庭祭祖的时候都会交由年轻力壮的男丁负责担抬上山,如果家里人手不够,甚至还会在村里聘请男壮丁来担抬。
特色“饮山酒”当祭祖活动全部结束后,参与“行山”的恩平人,还会在最后的拜祭的祖坟前,将烧猪切开,众人分吃,俗称“饮山酒”,场面有趣,热闹。
行完山,现场切烧猪,“饮山酒”走起!岑国锐摄
“饮山酒”岑国锐摄
烧饼夹烧猪,绝配!恩平人都懂的。郑玉龙摄
此外,当天“行山”拜祭的烧猪还会分切为很多份,给村里的老老少少、亲戚邻居派发。
“望山”习俗:体现恩平人的乐善好施恩平人“行山”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望山”。
所谓“望山”(也有一些人称之为“望饼”),是在清明时节,当人们“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他们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拥向山头来。当主人家祭祖完毕后,他们即走上前去“望山”,而主人家就会热情地把拜祭过的烧饼和各种饼分给前来“望山”的小孩和达人,彼此说着热情而客气的话。“望山”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望山”的小孩排队领取烧饼
关于“望山”的起源,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的版本。
有一个版本是之前说到的始创烧饼的师傅陈武师去世以后,有一年清明节,陈武师报梦给妻子卢氏说,有一位新兴籍的抗倭战友因为家乡大饥荒,带着孩子逃难到恩平,求妻子“行山”时救济父子俩。卢氏与女儿来到丈夫的坟墓“行山”时,果然发现有一对父子饿昏在坟头旁边。卢氏与女儿马上将烧饼给父子俩吃,并将父子俩收留。他们每年清明节仍然遵嘱用烧饼到陈武师坟墓“行山”,之后还将烧饼分给挨饿的穷人,此后,“望山”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还有一个版本是,在清代,恩平牛江镇有个冯德的人,当时在兵营当官,其妻爱吃烧饼。一天,冯妻病重,冯德辞官回家照料病妻,岂料未回到家其妻已病逝。之后,冯德在每年清明时均带上恩平烧饼去拜祭亡妻。一次,冯德刚摆好祭品,突然发现一个放牛娃饿晕在旁,冯德救人心切,拜祭完亡妻后拿烧饼救活了放牛娃。后来,放牛娃做了大官,深记冯德的救命烧饼。回乡后,得知冯德已去世,于是他以烧饼去拜祭恩人,以表感恩和尊敬之意。自此,恩平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就用烧饼作为主要祭品,并在拜祭完后把烧饼分给过路人或在附近干农活的人吃,就这样形成“望山”的习俗。
究竟哪一个才是“望山”习俗的起源呢,现在也无法取证。但有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望山”习俗代表着恩平人民乐善好施的美德,愿意在清明时节把烧饼等分享给穷人,给他们带去快乐。
以前,乡村穷人多,穷家的孩子平时很难有零食吃,就盼清明时节城里人回乡“行山”,他们就去“望山”,能分得一些烧饼和饼干饱餐一顿。如今,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了,“望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资料图片
多年来,恩平市委市政府着力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实行火葬,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加强殡葬行业监管,殡葬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殡葬行业管理日渐规范,殡葬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
如今,实行火葬、节俭治丧、文明办丧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恩平人、尤其是新生代的恩平人,积极响应号召,倡导与践行文明祭奠。
来源:恩平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zz/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