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江门市 >> 江门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学人黄伟亮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

来源:江门市 时间:2020-9-23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

前言

黄伟亮

随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年江门市启动海丝申遗工作,年江门市政府明确“擦亮‘世遗文化·中国侨都’城市文化品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申遗”的工作目标。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往来、出洋谋生和移民之路,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当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先人留下的痕迹,感受岁月留下的沧桑,我们由衷地感到抢救、保护、传承祖辈留下的语言文化的迫切性。为更好从方言方面探析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本调查研究将在四方面作探析:

第一,深挖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文化。从唐宋时期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基地官冲窑,到传统西洋航路上的重要航标乌猪山;从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入贡夷船规定停泊的指定澳口,到守护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广海卫所营寨;从葡萄牙人早期对华贸易的据点上下川岛,到天主教“东方传教者”方济各·沙勿略的长眠之地;从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到近代华侨文化建筑群,这些遗存是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存在的历史明证。江门沿海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呈现出独特鲜明的线路文化特点。商品的贸易往来,语言的交互融通与渗透,岁月的滋养成就了独特的方言文化。所以说,方言文化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立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文化档案。尽管七八十年前赵元任老先生对台山方言作调查,以建立台山方言档案,但该调查对象为台城方言。本研究,以江门“海丝路”为对象,运用gis软件技术手段,对特征不一、形态各异的方言进行全面的收集,建立完善的语言档案库,并运用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探讨江门“海丝路”的语言文化。

第三,探究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文化的具体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也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经贸的往来,江门“海丝路”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交汇,家国关系、文化认同、宗教传播、民俗信仰等相互碰撞,互为吸收,形成富有特色的“海丝路”语言文化,如拐杖,海晏和广海话“柿突”(音),新会官冲话“姑手督”(音),显然受西洋文化影响。

第四,抢救并传承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方言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保护措施和力度非常有限,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针对这种现象,近年,全国两会代表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面向社会,一方面,从娃娃抓起,将优秀的“非遗”项目列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非遗”的熏陶。语言的消亡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消亡。本研究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传承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

本研究非方言文字学专论,也非历史遗迹考证,而是以方言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本书没有完整的知识系统,是将一份份调查报告结集成书而已。

笔者学识鄙陋,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定有不少错误与缺陷,恳请诸君批评指正。文中缪误由本人负责。

江门地区沃野千里,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的方言与文化更是一座富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会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黄伟亮

己亥秋月书于西江畔

排版

谭雪图片

来源于网络审读

李妍责任编辑

老甘投稿邮箱

jnufyz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ls/6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