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近年深挖侨乡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历史故事为世人熟知,侨乡文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江门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海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近日江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访寻侨乡记忆,激发滨海活力”的大型媒体交流活动中,40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记者追寻南宋王朝最后岁月的痕迹,畅想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体会近代华侨出海谋生的艰辛。
回顾崖门海战史诗之悲壮
江门的海洋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年,新会崖门发生了宋元崖门海战,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崖门海战后,元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进一步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远处对出的海面就是当年宋元崖门海战古战场
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是我国首个古代海战文化主题景区,位于今天的新会区崖门镇。景区内坐落着当年南宋皇室兴建的崖山行宫。该行宫是广东地区唯一的大型皇帝行宫,素有“广东故宫”之称。宫内形成占地多亩,集浩气广场、崖山诗墙、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寝宫、诗碑廊、望崖楼、白鹇亭等10多个景点于一体。
媒体一行在这里不仅领略宋元崖海大战的史诗般的国画长卷,更欣赏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撰书和亲自监刻的、有“岭南第一碑”之誉的《慈元庙碑》。
领略海上丝绸之路之繁荣
明清时期,位于江门台山的上川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航标。
当时,上川岛上的大洲湾是我国瓷器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点和中转站,在中国与葡萄牙的早期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繁忙的贸易也留存下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大洲湾遗址。
大洲湾遗址还有个美丽的名字—“花碗坪”遗址,因沙滩遍布带花瓷片而得名。年1月,台山市博物馆在这发现了明代瓷残片堆积区,从中采集到残片标本多件,据考证为明朝正德9年至嘉靖36年期间的景德镇的民窑产品。遗址范围从方济各?沙勿略(第一个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墓园南侧海岸开始,延伸到朱家庄村外海岸的北侧,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政策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博物馆内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模型
为更加系统地展现上川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人文价值,台山以大洲湾遗址等为展示本体,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该馆与位于海陵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呼应,以上川贸易岛为展示对象,以“樯连四海,音达中西”为展示主题,通过展示台山海丝文化遗存,建立起台山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关联,让参观者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台山的海丝价值。
品味第一侨乡之魅力
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多万,分布在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历来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
在旧中国,大量江门华侨漂洋过海到美国等地谋生,其奋斗史和血泪史是江门海洋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山银信博物馆
银信博物馆坐落在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海口埠也是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银信是从19世纪开始,远渡重洋的海外华人努力谋生将钱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民间生活的珍贵史料。
媒体记者聚焦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
位于台山市台城南区台南大道北侧陈宜禧路西侧的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楼高6层,建筑面积.00㎡,整个展馆以华侨文化、华侨名人、城市规划展示、华侨文物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图片及影视等多种方式把华侨文化与历史故事予以展示,整合浓缩侨乡历史、特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让媒体采风团直观了解台山社会经济建设、侨乡历史文化的发展。
将目光转向江门市区。清光绪以来,五邑华侨、归侨及本地殷商纷纷组成置业机构,在江门近郊购置成片土地,规划建设宅地卖给华侨建房,形成血缘性或地缘性的侨属聚居地。
民国三年(年),旅居新西兰的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建房,华侨黄黎阁首建4座3层楼房“启明楼”(现启明里39-42号),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该里购地建房,形成了今天的启明里历史文化街区。
在启明里的外围,地上晒着新会陈皮,弥漫着当地独有的侨乡味
启明里房屋外观在传统岭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圆柱、拱券等元素,至今绝大部分建筑依然保持住昔日的风貌,见证着江门的城市变迁。随着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启明里得到活化并引入业态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石板沙村的疍家水上风情
媒体一行寻访的另一处“网红打卡点”是新会睦州的石板沙村。该村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江心小岛,四面环水,唯一的登岛方式是轮渡。石板沙保留着浓厚的疍家水上文化。
村内与实景融为一体的壁画
据悉,疍家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石板沙居民多为渔民,为方便生计,多临河而居,家家户户屋前建天井晒鱼、晒谷,屋后设码头方便出海作业,保留了疍家渔民唱咸水歌的渔歌文化,特别在婚庆嫁娶,全程都以唱咸水歌相贺吉祥的形式进行,极富乡土风情。
记者:潘纳新通讯员:江宣摄影:潘纳新国际商报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
《国际商报》是商务部机关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
新闻-邮箱gjsbgdjzz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w/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