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天空,红色的灯笼,游转于灯光中的鱼儿,给夜晚带来了几分生机。这样的场景,会不会让你想起去年大热的电影——大鱼海棠。这部电影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是那圆形的客家围楼,斑驳其中的红色宫灯,还有一尾灵动穿游的红色大鱼。
这样的场景,在江门的你,会否似曾相识,因为每年的春节和元宵,你都能在新会人民会堂看到。这是江门版的大鱼海棠——新会鱼灯展。
一段历史
新会鱼灯,起源于四百多年前的清朝初期。
“开灯”
相传那时候每年的农历十二是“土神诞”,各地社坛会举行拜祭活动,新会的各大商店开始售卖鱼灯。晚上,家家户户的小孩子便会拿着小鱼灯到祭坛拜祭。俗称“开灯”。
“完灯”
拜祭完了之后,孩童们便提着鱼灯唱着儿歌,穿街过巷游玩,直至十六或十八才结束,俗称“完灯”。而大人则会拿大鱼灯,在拜祭完之后,直接挂在家里,有时只挂数天半月,有时便是一年。
据说那时候最出名的鱼灯展要数新会县城的翰禄桥(今惠民东路)了。
一到元宵节,一座大灯棚会搭在桥中间,两岸挂着不同的灯饰,如大鲤鱼灯、大饼灯、大煎堆灯等,而中间更会有一个身长八尺、栩栩如生的巨型鲤鱼灯,观赏者络绎不绝。
新会鱼灯从那时起,便开始被张挂在新会的街头巷尾,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依旧鲜活。
只可惜,在破“四旧”立“四新”,把一切艺术视为“封资修”的文化大革命中,新会鱼灯也难逃厄运,从那之后彻底消失了。
两次唤活
年,新会鱼灯申请江门市非物质遗产文化成功,新会鱼灯开始得到重新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w/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