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年,足以让一个丫丫学语的婴童成长为一个担当重任的铮铮铁汉。四十八年,却也不禁让人感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回首年成立之初仅有几间简陋瓦房,到如今拥有52亩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和齐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江门市第十一中学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四十八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历任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不懈努力,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在继承、探索、开拓、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厚实、良好的办学传统。同时不断更新学校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创建人文校园,尊重个性差异,追求最大发展,激发个性潜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今天,本报就带大家一起走近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共同感受它一路风雨兼程的故事。
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变迁史
年7月,位于江门市滘头西京里99号的滘头小学增设了初中班,江门市十一中前身正式诞生。年7月成立前进中学,学校搬迁至滘头孖山,脱离滘头小学,开始了独立办校教学;年7月正式更名为江门市第十一中学。
这一时期办学条件非常简陋,经费主要来自于上级教育部门的拨款。而当时教育部门拨付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才勉力运作。这也导致学校办学规模较小,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一般。
年是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年9月,学校搬迁至江门市河南中沙55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校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一方面引进了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完成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办学规模快速发展,同时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学校进入全新时期。
当时只有7个初中教学班、29位教职工以及一栋教学楼起步,经过20年的艰苦发展,办学规模达到36个教学班,学生多人,教职工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年开始教学水平处于江门市直学校中上水平,每年考入江门一中人数保持40人以上。
年,学校开始特色发展。当年9月,该校由市直辖转为划归江门市江海区教育局管理。学校规模为36个教学班,学生人,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任职资格%达标,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资格35人,本科以上学历94%。学校占地面积为52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每个教室中均配备电脑、实物投影仪等,有电脑房、多媒体电化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等现代化设施,教学设施设备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学校积极营造“严谨勤奋、博学多思”的学风,践行“敬业爱生、精心育人”的教风,形成“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校风。开展“低起点、小步子、勤活动、快反馈、多激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开展武术特色项目、艺术节、兴趣特长班等校园活动,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江门市第十一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理念。办学四十多年以来,江门市第十一中学一直致力于“立德树人、立学成才”的育人目标,以“实中求活,全面发展”为校训,创建人文校园,尊重个性差异,追求最大发展,激发个性潜能,积极探索“多元发展,人人成才”的育人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开展“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多激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低起点”: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小步子”:目标分解,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梯度;“勤活动”:针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快反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多激励”: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以科研兴校,多年来,开展多项区级到国家级课题研究,比如《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研究》和《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各学科对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成果显著。近3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案例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论文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评比获奖共有国家级5人次,省级36人次,市级44人次,区级人次。
开展武术特色教学
武术运动是江门市第十一中学的一门特色教育项目。从年学校开展武术运动开始,并于年被评为“武术特色学校”,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影响力。同时,学校通过开展武术特色教学,渗透“踏踏实实练功,堂堂正正做人;习武先习德,德高才能望众”的德育教育。
在各届学生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下,学校的武术事业不断发展,截至年6月20日,学校武术教学取得初步成效,共荣获6金、11银、2铜,市赛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区赛一等1次、二等奖4次。
同时,学校武术队和醒狮队在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进行表演或参赛达69场次,获得社会的肯定。如年参加市中学生首届体育节开幕式武术操表演,学校武术队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宣传片中表演,连续多年参加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巡游武术、醒狮表演等。
近年来,学校的武术队、醒狮队先后获得多次奖励,如获江门市首届语言艺术节文艺表演二等奖;获“南方日报杯”年江门市舞狮大赛优秀奖;获江门市“新英杯”首届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第二名;获年广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锦标赛5枚金牌、8枚银牌;获年江海区教育局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获年广东省第三届传统武术锦标赛1枚银牌。获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女子初中组传统南拳第五名;获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女子初中组传统项目南北拳一等奖;获年江海区学校特色建设成果汇演二等奖;获年第14届属地文化《歌武狮—精武少年》比赛二等奖;获年江海区学校特色建设成果汇演二等奖;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锦标赛获2枚银牌和2枚铜牌;年江门市江海区贺国庆龙狮武术大赛获金、银、铜牌各1枚;年江门市武术锦标赛集体盾牌刀一等奖和3项个人短器械一奖。
以“两依四有”为原则开展德育工作
江门市第十一中学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历年来本着“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树立“立德树人,立学成才”的育人理念,坚持依法依规、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的“两依四有”基本原则,以及“用事实讲话、用数据佐证、用图片呈现、用录像回放、用电脑记载、用心灵感悟”的“六用”管理模式,建设良好校风,确保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政教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防空演练、烟雾逃生演练、消防安全教育、法制进校园、禁毒教育、学前军训、激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各类文娱活动等。
同时,学校通过班主任培训、外出交流学习、沙龙、主题班会课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各种特色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有效地转化各类后进生。如武术班、传统文化班、影视班、督导班。
学校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细节入手,从点滴抓起,如魅力升旗课、排队放学。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积极探究,大胆创新,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室、心理辅导室,打造并初步形成了该校特有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模式,如数字化校园管理、“一忆二查三表”管理等。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家庭等各方力量。
通过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管理模式,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德育成绩显著,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学禁毒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江门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体育特色(武术)学校”等多项荣誉和各级别德育课题。
春风化雨润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虽然,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点的成绩,但我们知道,德育工作没有终点,永在路上。所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奔跑,为我校再续‘桃李满天下’的新篇章!”江门市第十一中学校长余晓天说。
老领导“忆当年”张志能书记铭记艰苦时期张志能于年调入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在十一中工作了三十二年,年任学校党支部书记,直至年退休。张志能说,十一中历史不长,所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也比较曲折,刚开始处于棉纺厂里,占地19亩左右,但是由于棉纺厂要发展,要求学校搬迁,“房屋作价13万元,现在听起来也比较可笑,13万元就把一所学校卖掉了。”后来寻找新校址,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成功。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经营一所学校真的是谈何容易?”张志能告诉记者,最终在滘头乡和政府的支持下,选址和资金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张志能回忆说,没有搬迁前,旧学校破破烂烂,“曾经有一年市人大代表来学校视察,他形容学校是没门的鸡舍。”当时的学校只有几间旧瓦房,没门没窗,经常沙尘滚滚,下雨时,外面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张志能笑称:“那个时候,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是‘三不想’,教师不想到这个学校来任教,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到这个学校来读书,学生也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
这样的情况搬迁后才有所改变。“转折点是到年建好第一幢新校舍。”张志能说,当时搬迁很简单,学生把自己的凳椅抬过去,棉纺厂安排一辆大卡车就把所谓的办公设备全部运过去了,就这么简单。
由于设备不足,教师人员不足,其他方面也都非常欠缺,有时物理、化学实验只能凑合进行,有时干脆就不能上的。张志能提到,年搬迁新校舍,学校也都还是走的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自力更生的路子。“当年搬迁到现在的烟墩山,还没有现在的校道,就是一条泥路,下雨的时候就真是,说得夸张一点,就像泥石流一样,山上的石头随着山水滚下来,下雨天都要穿雨靴才能上班,有时候下得太大,学生还要停学。”张志能说。
但是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从领导到教师,上下一条心,秉着“人人为校添砖瓦”信念,到了搬迁的第二年,升中考试打响第一炮,从那以后,学校就越来越顺。“学校的发展,一方面是有政府方面的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校内部团结,”张志能说,虽然十一中的师资很薄弱,当时眉毛胡子不一把抓是不行的,为此,学校不断发挥骨干作用,“大力支持外出进修学习,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领头羊作用。”
范修佳校长学校发展让自己脸上有光年7月份,范修佳毕业分配进入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工作,直至今年7月份调任离开,伴随江门市第十一中学一起走过29个春夏。提到第十一中学,范修佳校长就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艰难”。
“特别是刚开始工作的十年时间。环境设施简陋,甚至很多事情需要靠学生老师一起劳动。”范修佳告诉记者,“年学校新建了一栋五层教学楼,到年再次新建一栋,那个时候学校的配备基本就比较好了。”
“一起艰苦奋斗后,感觉到学校发展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脸上有光。”范修佳坦言,以前很多老师都不敢说自己是十一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到十一中工作,但是发展到后来,江海区的老师都争着来十一中,老师们的信心又树立起来了。
范修佳告诉记者,近年来,老师的专业团队发展真的不错,老师水平上来了,队伍强了,学校整体实力就强了,学生和家长就会想去这个学校,这都是靠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名誉度。
范修佳认为,学校的发展最大的原因来自老师们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十一中的传统。”范修佳表示,即使对绩效分配等有意见,老师们还是很和气地坐下来进行讨论解决。”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坐在这条船上,都要为这条船出点力。“面对利益大家都可能会是有冲突,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矛盾,但是大家都能够包容,能够理解,像安排科室、安排班主任,如果不包容的话,也会有问题出现。但是,非常欣慰的是大家都会在内部进行协调,比较和谐地解决矛盾。”范修佳说。
离任后的范修佳还一直对学校心有挂念:“最遗憾学校目前的发展场地不够用,现在学校有多人,只有一个米的跑道、一个篮球场、一个升国旗的地方,根本就没办法有一个宽松活动的空间,几个活动区域也不是很规范。”想到以后学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范修佳越发觉得,活动场地不够用,空间压力会越来越大,他希望这一问题能尽快得到改善。
学校教学楼外貌。
现任校长谈校史传承余晓天
努力打造现代化校园
江门市第十一中学校长余晓天表示,要加强办学条件、制度管理、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合理配置、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教师专业化,且教育质量高、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优质学校。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践行“立德树人,立学成才”为核心的“双立教育”办学思想,构建“立志”“立德”“立学”“立行”为主题的“四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使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布局合理、环境清雅、人文景观迭现的书香校园和人文校园。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通过学校钟燕青老师主持的“广东省中小学工作室”平台,完善市、区、学校等层次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机制,提升学校骨干教师整体素质;以“青于蓝”的工程,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成长。加强外出交流学习活动,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力推行“球、棋、书、画、艺”和“阅读”为核心的“5+1学生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特色教学,践行“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办学理念,以武术特色教学为契机,进一步拓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内涵。
余晓天表示,作为江门市信息示范学校,学校要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校园水平。分步实施“智慧校园”工程。深度融合包括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互动教学、教学评价、师生交流互动、家校交流互动等应用环节,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江门十一中
发展大事记
年7月,学校成立,为滘头小学附设初中班。
年7月,从滘头小学脱离,独立开设初中教学,成立前进中学。
年7月,撤消前进中学,正式更名为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并划归江门市教育局管理,当初校址在滘头孖山。至此,江门市第十一中学正式成立。
年建党支部和团支部,党支部书记是何超乾,始设总务主任1人,由邓贵盛担任。
年年1月至12月,学校投入65万元建新的学校,修建面积平方米,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江门市河南中沙55号。
年8月,由七人组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胡贞桓、张志能、各科科组等八人组成教研领导小组,并设支委。
年1月至12月,学校成立教育委员会。
年7月,初三毕业班实际毕业人,升学率首次达到%。
年6月7日,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取得《广东省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证》,学校工会具有了法人资格。9月,在校学生首次突破一千人,达1人。
年获评为“广东省预防毒品示范学校”。
年被评为“江门市体育特色学校”(武术)。
年3月,江门市妇联授予学校为“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7月,学校被确立为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基地,课题组送审的结题成果《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二等奖。10月,学校英语科组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与语感形成母语教学试验》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的立项批准。
年1月学校荣获年江门市直教育系统排头兵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月学校荣获-年度江门市先进女教职工委员会称号。5月学校获“新英杯”年江门市中小学生首届跆拳道锦标赛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以及体育道德风尚奖。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与语感形成母语教学试验》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课题第一批阶段性教学成果,郑钰玲、李玉坤获一等奖。
年9月,由市直辖划归江门市江海区管理。
年11月,通过江门市初中教学质量水平评估,获优秀评审等级。
年10月,学校获评“江门市园林式单位”称号。创建江海区四个示范学校:“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消防安全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语言文字规范学校”。
年4月,获评“江门市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称号。
年6月,学校申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三个子课题准予结题。并获“江海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扬单位”称号。
年获“江门市法治校园”称号。12月获批为江门市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年2月28日,“汉字听写大会”江门选拔赛,学校荣获第二名。
年,《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研究》获批为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学校。
年9月,学校荣获江门市义务教育协同评价一等奖。
来源:江门日报
记者范雨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menzx.com/jmsxw/745.html